宋煜 |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城市更新策略与路径选择

全文发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编的《创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No.1:创意经济与城市更新(2019-2020)》(中、英文版)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发展逐步由粗放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增长,从增量开发转变为存量开发,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大都启动了以“城市更新”为目标的城市发展新路径。作为一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理念,城市更新因其更强调经济与社会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增长,而区别于以往更关注物理空间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改造”。

城市更新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关注城市中的人,尤其是不同群体的需要,也更为重视城市更新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如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等,从而更好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激发城市的自我更新能力。当前,中国的众多城市面临着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实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城市空间需求的转型。政府、企业与社会公众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老龄化因素在城市更新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老龄化现象带来的城市更新议题

世界银行于2018年发布的《中国养老服务的政策选择》的报告中预测:从2002-2027年,中国将从一个“老龄化”社会转变为一个“老龄”社会,意味着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从7%上升到14%。预计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6%,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8%[②]。在这一背景下,城市决策者在城市建设、改造和更新过程中都必然要将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和养老需求考虑其中,在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以及社区规划上予以体现,建立与城市老年居民需求相符的“适老化”社区。

(一)适老化与无障碍设计

在当前的城市更新建设中,普遍出现了两种适老化类型。一种是创建养老社区,从老龄事业与产业发展的角度,完全按照老年人生活与精神需求来建设一个老年人集中居住的生活区,如以康养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建设。另一种则是改造老旧小区,通过对原有社区基础设施渐进式的微更新,以适应老年人的需要,后者也是当前城市更新中应对老龄化的适老化议题的主流方式。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在适老化语境下的城市更新都离不开家庭与公共环境这两个部分。前者是家庭居住空间,后者则涉及公共空间的改造问题,因此往往也与无障碍环境建设一并被讨论,成为城市更新所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

(二)社会参与与赋能

一般认为,城市更新不仅会影响到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到城市的社会结构和公平正义。从这个角度看,适老化改造指的是硬件设施的适应性问题,而保障老年人参与城市更新过程则是维护社会正义的重要体现。由于老年人在本地区文化传承上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具体实践中,老年群体的参与就成为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通过合理的规则、程序和要求,培育老年人和相关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更新的能力,从而发挥积极作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更新议题。

(三)绅士化与空间正义

近年来,与城市更新相关的绅士化研究和空间正义备受关注。目前,国内城市更新推进过程中虽然也突出了社会和谐,但大多数更加强调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的促进作用,结果就是在“科学”和“提升”的外衣下实现了空间权力的置换,城市更新所带来的绅士化和消费主义倾向十分明显。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话语权的缺失,导致城市更新中的老年群体难以发声,最终在空间资源配置上难以获得公平。一部分老年人受制于信息能力的不足,对城市更新表现出即期望又失望的复杂心态,对决策过程充满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价值。

应对老龄化的城市更新基本策略

(一)文化导向的策略

城市更新基本策略之一是文化导向的,即将文化视为区域更新“复兴的催化剂与引擎”,致力于提升区域文化旅游和解决当地就业。正如前文所述,老年群体往往是在地文化的载体,甚至是唯一的传承者,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和整理区域文化记忆,发挥好老年人的积极主动性。但是,文化导向型的策略很容易产生忽视低收入群体生活的问题。城市更新通过推动社区升级和城市景观改善,满足了一些高收入人群的需求,却在无形中提高了日常生活成本,使得原有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一些老年人被“挤出”了原有社区,让“城市更新”成为“资本故事”,违背了文化导向的本意。

(二)底线公平的策略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城市更新需要一条“底线”。满足本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并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激发新活力是各地开展城市更新的初衷,但如何保障社会公平则是一个大问题。“底线”可以理解为一种“界限”,应当是清晰且必须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的。各类主体应在底线公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形成共同性,找到均衡点,提高协调的效果,进而实现社会正义的目标。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确定好“底线”。底线以下部分体现权利的一致性,底线以上则体现出权利的差异性,所有人及组织在这条“底线”面前具有的权利是一致的。老年人具有相对丰富的生活阅历,更易于理解、认同和参与到城市更新“底线”的价值讨论中。

(三)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应对老龄化的城市更新还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城市发展的关键是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很大程度上又受到了城市环境和城市精神的影响,老年人也是如此。联合国在2002年通过的《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中将“积极老龄化”作为全人类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战略[③]。老年人口不仅不是社会的负担,而且是家庭和社会的宝贵资源,应当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调动与发挥每一个老年人在体力、治理能力、技术等方面的潜能,引导和鼓励老年群体参与城市更新,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老龄化社会城市更新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城市更新的发展理念,强调底线公平的价值

我们应当将城市更新的落脚点放在基于社会公平的有机更新上,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城市协调发展,从而保障不同群体特别是老年群体的基础性需求,并将其落实在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估的全周期中。按照一般经验,针对老年群体的“底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居住和饮食、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以及社会交往和教育。其中,政府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诸如明确政府的责任底线以及与市场的边界、政府责任和能力的基础部分和非基础部分、社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

(二)加强适老化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改善民生是城市更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老年人相关设施建设应以满足底线需求为准则,不需要“高大上”,要鼓励发展“小而灵”的服务业态,坚持适度的建设。要高度关注民生需求,优先解决好政府服务和公共出行的适老化问题,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以点带面推动系统化建设。要创新宣传形式,推动社会公益项目,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适老化建设不仅仅是老年人所专享的,而是涉及每一个人。

(三)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主动性,不仅是参与,更要见实效

老年人群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参与渠道,让老年人在议事和管理的实践当中提升参与的意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要做到参与有结果、有效能,提高协商议事结果转化为实际政策和行动的转化率,让大家能够看到参与的实际成果,让参与反馈的机制更为健康。

此外,要建立健全老年群体与青少年之间的互通交流体系,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举办社区口述史采集整理工作,充分发挥好社区图书馆的记忆载体作用,进而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让渐进微更新产生规模化效应,打造城市文化内核,让老城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宋煜,《社会共生与底线公平:一种尝试性的城市更新逻辑——以北京“共生院”为例》,《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11月。

[2] 李媛媛、曾鹏、李晋轩,《他山之石:城市存量空间适老化更新的规划实践与运营机制研究——日本经验的阐释》,《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3] 张海、卢松、饶小芳,《西方绅士化研究进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0年第1期。

[4] 吴龙恩、马欣,《绅士化研究及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议》,《建设科技》,2019年第15期。

[5] 孔庆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以南京天津新村为例》,《城市建筑》,2019年第16期。

[6] 宋煜,《科学规划街区空间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中国国情国力》,2020年第12期。


[①] 宋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②] 葛蔼灵、冯占联:《中国养老服务的政策选择:建设高效可持续的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年10月。

[③] 项龙:《2002年马德里政治宣言与国际老龄行动计划》,《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