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煜 | 社区志愿服务助推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第07期

社区志愿服务无疑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场景之一。中国语境下的“社区”作为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单元,在组织和建设中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这也让“社区志愿服务”具备了更为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一方面,社区作为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也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所管理的辖区,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社会管理的功能;另一方面,志愿服务作为一套来自于西方文化的话语体系,融入了企业社会责任和个人公益价值,因此也呈现出形态与领域的多样化特征。由两者结合所形成的“社区志愿服务”,其价值也突破了其他类型志愿服务所具有的公益性,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有利于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在改善公共服务、增进社区认同、确保社会安定有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城乡社区时都会与社区志愿者见面交流,对志愿服务事业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推动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有更多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在2021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在这一背景中,社区志愿服务立足基层工作,参与主体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组织形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在推动“五社联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发挥了挖掘百姓需求、助力扶弱济困、促进社会参与和弘扬道德风尚的功能,切实解决了一些老百姓身边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社区志愿服务发展要适应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社区治理体系正在悄然发生着变革。一方面,业委会、自管会和各类社区社会组织,以及以社区为着力点的经济组织,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所形成的网络化的非正式组织也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社会行动方式,参与社区事务,做好社区动员。在这一过程中,由党组织领导,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日益清晰,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必然且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的一员。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着被工具化的风险,社区志愿服务必须回归到自愿、无偿和公益利他的本质特征,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新时代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应当与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结合。

一是要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深入落实党员“双报到”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为人民服务的总要求,发挥好社区与社会力量中党组织的共建优势,对接和整合资源,增强志愿者综合能力,激励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提升党员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荣誉感。

二是要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交流机制。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理论研究,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及时总结,形成全国和区域性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交流机制;推出一批适应新形势、认同度高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讲好中国志愿故事,做好国内外宣传与推广工作。

三是要围绕基层治理创新做好文章。要把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出发点,做好社区志愿服务人才、项目和资金的统筹管理工作,如通过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统筹社会建设项目、开展公益创投大赛等方式,扶持与社区需求精准对接的志愿组织发展。

四是要营造社区志愿服务良好环境。要强化典型引领,积极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的带头人,主动搭建和提供发展平台,争取政府、社区和辖区各类资源;要关注社区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专业化和组织化,避免“行政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让社区志愿服务回归初心。(全文发表在《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第07期)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