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乐的英国银发一族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16日   08 版)

【编者按】

老龄社会现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老年人在社会人口构成中比例也越来越高,老年人的喜怒哀乐;老年人的衣食起居;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以及老年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既是现代社会一个极重要的部分,也是需要加强关注和完善的重要方面。本报就这些话题采写了一组稿件,介绍国外老龄社会的情况,今天刊出第一篇。

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文辞典里,“赡养”一词的解释是子女给予父母物质及生活上的支持与帮助,而在英文里却很难找到相同含义的词汇。在英国,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道德层面来讲,父母对子女必须尽到抚养的责任,而成年后的子女却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所以,若说英国人如何“赡养”老人,倒不如说说英国人如何养老来得更贴切些。

记者在伦敦的邻居是位老妇人,拥有一幢三层的联排公寓,自己住一层,把其他两层出租贴补家用。她丈夫是位名记者,几年前去世了,儿子住在伦敦南区,偶尔带妻儿来看望老母,女儿据说在国外发展,难得回来一次。老人曾是中学教师,退休后在社区图书馆当义工,不领报酬不坐班却常常带一堆文案回家处理。天气晴好时,常见老人沏壶茶,捧本书,坐在二楼阳台的躺椅上享受阳光的爱抚,笑吟吟地看着她那只玲珑细小的宠物犬在楼下的花园里把觅食的灰松鼠追得窜墙上树。隔三差五老人还招几个老伙伴来家喝茶闲聊,笑语阵阵,其乐融融。

中国所谓的“空巢”老人在英国比比皆是,并不稀奇。在英国,子女成年后便离家开始独立生活,“啃老族”恐怕凤毛麟角,这样一来,子女长大后的父母生活理所当然自己料理,上了岁数的老人也不例外。大多数身体健康的老人退休后并不热衷于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却过得怡然自得,有滋有味。当然,由于健康原因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可选择去养老院,那里有着齐全的医疗、生活设施和周到的服务,可保老人晚年生活安逸且舒适。比之中国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英国的老年人信奉的是“夕阳无限好,享受要趁早”。

英国政府有一系列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制度,社会上也有许多老年人的慈善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和生活保障,养老无虞,越来越多的英国老年人倾向于充分享受质量较高的晚年生活,而不是在身后留给子女一笔可观的遗产。为了晚年生活更加舒适,他们选择一种叫做“反向按揭”的方式,把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每月领取一笔抵押贷款,加上自己的退休金和养老金,足够过上一个相当安逸的晚年。当然,老人身后,抵押的房屋归贷款机构全权处置,不再是留给子女的遗产。

“儿孙自有儿孙福”。除了种花养草,旅游观光,不指望子女赡养的英国老年人想方设法让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更加充实快乐。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英国老年人退休后成为忠实的网民,通过互联网排遣寂寞,寻找乐趣。在网上,老人们除获得了更多的生活资讯,了解世界外,还通过电子邮件或通讯软件与子女、亲友保持联系,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亲情和趣味,使生活更加充实和自信。更有不少老年人不愿意安享晚年,而是找些力所能及对社会有益的事来做,发挥余热,比如到慈善机构做志愿者,或找合适的单位做顾问,搞咨询什么的。街面上五花八门的各种慈善机构的店铺基本上由退休老人打理,连周末跳蚤市场上也有不少老年人摆摊处理旧货和老物件,为慈善事业集资筹款。所有这些,大大丰富了英国老人的晚年生活。

(本报伦敦6月15日电 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 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