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1日 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俊美
3月11日,由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Goethe-Intitut China)举办的“人工智能降临——人类面对怎样的未来”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中外学者对人工智能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思考进行探讨。
促进各领域精准决策
牛津大学数据伦理和算法学研究员桑德拉·沃奇特(Sandra Wachter)表示,人工智能在全球得到了长足发展与广泛应用,如医疗行业的病情诊断和疾病预测、保险领域的赔偿费用计算等。而人工智能使得各领域的决策更为精确,同时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生活将产生多种影响。德国柏林新责任基金会项目经理尤利娅·曼斯克(Julia Manske)表示,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不断提高人们对服务水平的期望,许多政府正在努力推动司法等领域机器人代替人工的公共服务方式。
不过,人工智能在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影响引发了很多人的忧虑。机器人的大量出现将会取代一部分员工的手工劳动,同时,某些人工智能软件还可以替代人脑进行部分常规性工作。这一趋势使得人们担忧大量人口将因此失业。曼斯克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优化,第一波机器人浪潮已经影响到了劳动力市场,第二波浪潮的到来将会进一步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大变革。未来人们收入的不平等性也会扩大,教育水平不高的低收入人群最容易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
设第三方平台把控实施过程
人工智能对信息的处理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开端,但也有诸多亟待解决之处。
沃奇特认为,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具有不透明性,由此导致最终结果不是设计者最初可预见的,难免出现错误决定,因此算法的设计要符合公平、负责、透明以及可解释的原则。欧盟出台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将于2018年生效,可以为欧盟各成员国的政府、企业以及学界等提供数据使用与保护的合规准则。
沃奇特建议,应当建立一个具有保密性质的第三方平台来对人工智能的实施过程进行把控。同时应成立一个集合律师、科学家等专业人士的监管机构对具体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完善人工智能算法公平决策的流程,确认人工智能适用的领域。
曼斯克认为,从社会层面来看,人工智能要面临的是政策设计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就像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模式与生活方式,通过教育与政策的实施可以使人们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变化,迎接人工智能社会的到来。
重视人工智能的伦理考量
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符号主义、认知科学等阶段,目前进入了广泛应用的爆发期。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表示,未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一旦具有意识,可能会在意识范围内产生破坏性行动。许多科学家提议,要给人工智能一个指标函数,使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按照函数的方向前进,以免对人类造成伤害。
曼斯克表示,在伦理层面,要增强人工智能的透明度与监管力度,就要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考核与评价,但具体的细节与执行框架还需进一步讨论。人工智能可以使社会的发展更为高效节约,但弱势群体的利益也不应被忽视,整个社会最大程度地共同发展和进步才是人类的真正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