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一片映夕阳 ——四川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潘 跃《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29日   13 版)

  “闲下来就到老年书屋看看,学点生活小常识,丰富自己的生活。”70岁的吴秀梅告诉记者。在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乡镇社区书屋里,吴秀梅戴着老花镜,翻阅书籍,认真摘抄。

  近日,记者在四川宜宾、乐山、成都等地,目睹当地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健康发展。

  老有所养 政策保障颐养天年

  家住宜宾县普安乡的杨老太太,今年91岁。儿子去世留下一笔存款,老人年事已高,无法到公证办理,宜宾县公证处公证员主动提出上门服务,为杨老太太办理了存款继承手续,并提供免费法律援助。

  为全面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近年来,四川省先后出台了若干保障老年人权益,发展老龄事业的政策。2014年,全省养老金领取人数达611万人。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月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75元。对“五保”“三无”和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老人、残疾老人和独居老人等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给予平均每人每年不低于300元的资金支持。

  加大对偏远地区空巢老人的关爱、加速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是四川金堂县老龄工作的重中之重。该县老龄办以试点开展“互助养老服务”的方式,破解这一难题。

  该县官仓镇红旗村地处丘陵地区,组与组之间最远的超过7公里。全村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有580人,其中有空巢老人70人。根据实际情况,该村探索出一条“一中心、多站点、重点巡访”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走进红旗村第二“互助养老服务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代代相承敬老情,人生都有夕阳红”的对联。老人们悠闲地下棋、喝茶。“互助养老服务点”是根据聚居情况,租用农户相对宽裕的房子设置,方便老人就近参加活动、聚会聊天。服务点提供免费茶水和低偿的服务。金堂县老龄办为服务点配备棋牌、桌椅、评书机、柔力球(拍)、热水器、水瓶等简易设施设备和活动器材,对服务点给予一定数额的水、电、房租费减免。

  目前,金堂县已建成38个“互助养老服务点”,惠及24个村(社区)的11000多名老人。其中,一些服务点还为参加活动的老人提供低偿午餐服务。

  为解决为老服务最后1公里的问题,红旗村开展“助老巡访”机制。老年协会选择低龄、身体健康、乐于奉献的会员担任巡访员,每周对农村空巢老人开展1至2次巡访,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生活有人关心、生病有人过问、诉求有人倾听、求助有人帮忙。

  金堂县打破“一乡一院”的传统模式,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以农村中心敬老院建设管理为突破口,建成中心敬老院11所。住在三星中心敬老院的邱述华,腿有残疾。他正在专心练习书法,旁边放着画好的工笔画,虽说算不上什么绝活,可他那认真劲不得不令人佩服。谈起爱好,邱述华高兴地合不拢嘴。他说,住敬老院感到很好,有住的,有吃的。同样是农村人,有的条件就不如我们好,我们这里有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用起来很方便。吃饭有人做,还有零花钱用。生病了,打个电话给医院,救护车就来了,很方便。

  老有所为 邻里互助不再孤单

  成都市成华区万年场街道借鉴时间银行的概念,依托老年人协会建立邻里互助社,签《老年人互助承诺书》,老人们生活互相搭把手,有了困难相互帮,娱乐游玩相互邀。

  谈及邻里互助社,90岁的周荣欣深有感触:“最受益的是空巢、孤寡、独居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周荣欣是永平路1号院的独居老人,患有高血压。前不久他昏在沙发上,多亏邻居纳闷他当天不出门,给他儿子打电话,才转危为安。

  家在四川省乐山市的邵奇德,今年76岁,年轻时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在2004年“银龄行动”中,他积极参与优良品种茶树在乐山的引进、推广,观测、记录、研究茶叶的优良品种,培训茶农和制茶技术人员。“银龄行动”,成为了乐山市政府五通桥区、犍为县、沐川县打造“50公里、50万亩茶叶产业带”的助推器。

  四川各地,还涌现出了许多奉献养老事业的模范。64岁的珙县洛表镇敬老院院长张志忠,苦心经营老人们特殊的家;珙县孙碧珊老人,2002年当选为县老体协副主席兼副秘书长,走遍了全县县域内17个乡镇,让全县所有村、社区到2011年均建有基层协会;70多岁的珙县上罗镇代家社区老年分会会长史元法,不辞辛劳,组建军鼓队、铜鼓队、秧歌队、舞蹈队,为山区文化生活增添色彩。他们像一颗颗天上的星星,照亮别人,幸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