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崭新就业观念

2019年07月25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晓真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正在逐步走进日常生活,但人们对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抱有疑虑。7月12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陈祖汉(Chen Tsuhan)在该校官网发文,呼吁人们张开怀抱迎接数字化的到来。他认为,人们应从过去工业变革中吸取经验教训,保证智能技术不被滥用和危害社会;在保障隐私、安全等权益的前提下,拥抱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带来的利益。

  将智能技术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陈祖汉表示,人工智能是实现国家发展、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就新加坡而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对本国发展意义重大。新加坡经济十分依赖制造业、出口、财富管理等部门的持续成功。为此,新加坡政府在2014年推出了“智慧国家2025”计划,以进一步推进制造业等领域的现代化,让智能技术助力现代化发展,并惠及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

  他提出,要实现打造智慧国家的目标,需要从跨学科的视角寻找解决方案。新加坡政府和高校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新加坡政府为促进人工智能研究发起了名为“人工智能新加坡”(AI Singapore)的国家项目,并开设人工智能的课程。其中,“人工智能学徒项目”(AI Apprenticeship Programme)、“面向行业的人工智能”(AI for Industry)、“面向大众的人工智能”(AI for Everyone)将帮助新加坡人掌握不同程度的人工智能知识。高校在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领域都有深厚的积淀,且其研究不只着眼于短期回报,还在于探究智慧国家建设的跨学科方案。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花了很大精力用于展开智慧国家研究。

  陈祖汉表示,从跨学科视角探索打造智慧国家,能够让政策决策者考虑问题更加长远,认清风险,设计出有益于社会且能被社会接受的人工智能技术。

  鼓励人们适应数字化变革

  与此同时,个人要获得新技术带来的益处,必须理解和拥抱正在发生的改变。陈祖汉认为,很多想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即员工担心被智能技术取代而心存顾虑。然而,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尽管会有7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但也会诞生1.33亿个新的工作岗位。如今人工智能所承担的大多还是常规、基础性任务,但毫无疑问日后自动化系统最终将承担起大部分的日常工作,解放员工的时间、精力,让他们能够关注更重要的工作任务,如决策制定、协商谈判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因此,人们应当积极主动通过培训等方式学习新技能,雇主则应鼓励雇员接受关键技能培训,让他们能接受和适应改变,而非抗拒改变。

  他还强调,在任何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人”始终应是最关键的一环。在现阶段,人们必须继续与人工智能技术共同工作,引导决策,确保其成果符合法律和社会规范。这也是很多专家学者在探讨人工智能发展时频繁强调的一点。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马库斯·保罗斯(Markus Paulus)也曾表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一个最重要区别在于,人类智能根植于人类文化之中;人工智能机器人或许能在一些方面超出人类能力,但人类能力的广度和灵活性是机器永远无法超越的。因此,人工智能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正如人们在此前三次工业革命到来初期感到不安和焦虑,最终适应了与机器一同工作并创造出了更多积极成果那样,人工智能的时代也会如此。这将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而不是取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