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2019年03月06日 07: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段婷婷

  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首都发展布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自2017年开始开展了 “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该行动旨在有效治理“大城市病”,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迫切需求,以期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在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开展的过程中,北京市在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

推动整治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标准化”思想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最初是为了适应科学发展和组织生产的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对产品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进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定。在城市治理和政府服务中,也逐步建立了包括行政审批、行政服务规范、公共服务设定标准等多方面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中,北京市通过《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以文件的形式建立了街巷整治的“十无一创建”标准,对核心区街道和小巷整治提出了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十无”包括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无乱占道、无乱搭架空线、无外立面破损、无违规广告牌匾、无道路破损、无违规经营、无堆物堆料,“一创建”即创建文明街巷。

  整治提升的标准化、规范化有几个优势:一是在任务安排上有利于统一规范;二是在行动执行中有利于提高效率,避免规范不清或出现推诿;三是在行动实施后有利于用统一的标准来考核政策执行的效果。

试点实施民意立项

  发现和感知居民的需求,从而提供与居民需求相匹配的公共服务是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下,公共服务供给主要是通过行政指令或行政动员式的路径来实现。这种模式往往侧重于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忽视了居民实际的需求。这样的后果是一些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不相匹配,出现结构或布局的不合理。

  近年来,北京在推动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在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了优化供给,满足居民需求的研究和探索。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实践。民意立项就是这种探索创新的典型代表。

  民意立项是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基础,确定公共服务项目、设计公共服务种类与具体方案的立项方式。政府在立项目、办实事之前,征求居民意见。民意立项的实施改变了传统公共服务供给的流程。在实施行动之前通过召开议事协商会,征求居民的意见,根据居民票选结果确定实施的民生项目。

  为了完善民意立项制度,科学体现绝大部分群体的意愿,西城区出台了《民生工作民意立项指导手册》,将西城区民生工作分为民意征求型、民需申报型、民情推动型三类,对于每一类事项的民意征求范围界定、民意形成比例、民意与市场专业性对接的流程,都制定出了相应的规范,画出了民意立项的流程线路图。

  在规范民生工作流程的同时,该《指导手册》还列出了民生工作民意立项工作清单。该清单依据现有民生工作中运用民意立项工作机制开展的实际经验梳理得出,涉及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建设、党群工作等五个领域共58个民生项目。

  民意立项实施后,居民与项目的关系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居民在项目实施中的作用由“不知情”或“无作为”的利益相关者变为规划者、设计者和参与者。通过民意立项,公共服务的供给更能契合居民的需求,能够提高居民对项目实施的关注程度,提高对项目的接受度、支持度,提高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而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探索实践多元共治

  在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中,核心区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鼓励基层党组织、物业、驻地单位和居民共同参与城市治理。

  一是建立街巷长制,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在核心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专项行动中,建立了街巷长制,目前核心区所有街道都有了街巷长。街巷长是背街小巷整治的第一责任人,直接对街道办负责。街巷长和街巷所在的街道办签署了任务书,若不达标,将会被约谈、调离岗位甚至问责。

  二是推动群众参与,建立自治共建理事会。自治共建理事会一般由社区居委会主任、办事人员、社区居民、楼门院长、驻街巷企业单位组成。理事会成员要每天轮流巡视街巷,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督促解决。

  三是推进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协调解决物业管理问题。在平房和老旧小区集中的物业管理服务中推进社区和物业公司的党建联建。将社区党建与行业党建有机结合。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物业服务企业、社区居民、驻区单位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协调解决物业管理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社区内各类资源互利共享,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建立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

  为了更好地推动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优化首都功能,提升“精治共治法治”水平,笔者认为,应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基层为着力点,结合网格化管理,综合施策,加强统筹,建立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为切入点,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疏整促”专项行动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党小组和楼委会的作用,了解群众需求,做好群众工作。在党组织体系充分下沉的情况下,最大化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二是结合网格化管理,推动精细化服务。网格化管理是北京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以网格为单位,借助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推动“疏整促”专项行动和城市管理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明确网格规划和管理分工。制定各个网格和街区的规划和具体配套措施。加强城市管理监督员对分管网格的实时监控。通过“网格”全面准确了解群众需求,完善“居民—监督中心—职能部门”的三级发现—响应机制,为群众提供零距离、精细化的服务。

  三是标本兼治,建立长效治理机制。畅通沟通渠道,满足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推动源头治理,解决就业经营受影响的居民的实际生活困难;提高疏解商户外迁服务工作水平,与河北石家庄、保定、沧州、永清、固安以及天津西青区等疏解承接地进行深度协商对接,为商户外迁落地争取更多优惠政策。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为深入推进腾退空间再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加强条块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统筹。着眼于补齐民生短板,建立统筹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发展公共服务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提高居民获得感。制定利用腾退空间开展公共服务的规范程序和评估方法。建立“疏整促”综合数据平台,对腾退空间实行动态管理。深化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合作机制。建立“疏整促”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街乡吹哨、部门报道”工作机制。建立职责清单,明确社区、街道和各部门权限职责。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机制。

  五是综合施策,提升精治共治法治水平。发挥政府主导和统筹作用,合理引导市场、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推广居民议事协商、民意立项等多元共治的经验,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作用,巩固社会治理的群众基础。研究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丰富法律供给。完善地下空间整治等基层需求强烈的法规。推进依法执法、依法治理、合法合规地开展工作。发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社区活动,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增强街道和社区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地位和统筹职能,完善街巷长、小巷管家等制度,实现从“运动式”“粗放式”管理向常态化、精细化管理转变。补齐社区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短板,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