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煜 | 双重视角下社区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模型研究与实践

在党和国家提出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大背景下,社区的作用日益突出。与之相伴随的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成为体现这种创新的重要载体,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社区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也已经从产业建设向学术研究发展,有众多的社会科学与信息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参与其中,做出了不少的贡献。笔者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非常有必要梳理一下社区信息化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脉络,为未来的社区信息化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个顶层设计研究模型,以便更好的从宏观上把握研究方向,挖掘实践工作中的教训与经验,进而为具体实践提供一定的引导。这不仅仅对社区信息化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意义,对社区建设的相关领域研究同样会有所裨益。

一、两种研究视角的历史渊源

社区信息化的发展之初,更多的被认为是电子政务发展惯性使然。通过对大量资料的研究,各地自发启动社区信息化的初衷都不外乎服务群众、为民办事、规范流程等,首先所做的也都是将网络、电脑和应用系统延伸到以社区居委会为代表的社区组织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面向社区居民的网站或电话平台,提供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这是和电子政务建设的逻辑基本一致的,即从内部办公自动化,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进而实现对外服务的信息化。在这个背景下,信息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社区信息化给予了更多地关注,企业界也从产业推进的角度积极参与其中,从而代表了这一时期该领域研究的方向。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特别是以促进民生为内容的社会建设受到更大的关注后,信息技术已经无法解决社区建设中所呈现的大量社会问题,诸如人口数据的采集与共享问题、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社区医疗卫生中所涉及的转院问题等等。研究者们发现,这些非技术性问题绝不是靠建设新的信息系统所能够解决的。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尤其是社区治理与社区参与问题,而这些都与信息化密切相关。从此,社区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1年,党中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无法回避城市和农村的基层社区建设。作为基本的社会治理单元,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奠定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作用日益突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基层社区往往是社会矛盾的潜在爆发点。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许多问题正是由于在基层重视不够,才使得其逐渐蔓延,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一幕幕社会事件。因此,只有通过更优异的服务,更为完善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加强信息沟通与互动,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才能真正解决社会管理中的诸多难题。可以这样说,重视社区建设也就是重视社会管理,这也是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出发点。

另一方面,社区作为社会的基层组织,也是社会结构的具体体现,而重塑社会结构的历史进程客观上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这也使得社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成为了必然趋势。按照《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数据,“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个人与组织的形态与行为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原有的邻里社区和以居委会为中心的基层社会组织结构被打破,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日渐疏离,“归属感”缺失。通过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各类应用,如即时通讯、社交网站以及微博,建立多元的信息沟通渠道,重建社区归属感,在网络空间实现人基本的社会性特征,将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目前,在各地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信息化已经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精细管理体系的建设,还是长沙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的探索,都承载着信息化的力量。前者提出了“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服务管理体系,进而实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的目标。后者则用信息管理串联起每一个人、每一间房、每一家企业、每一个社区,从而有效地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其他地区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活动中,都力图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将社会服务与人有效的结合起来,让每一个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参与到本地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中来,从而创造和谐的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以上的论述,笔者认为,对社区信息化的研究至少有两个视角。一是信息化的视角,按照信息化研究的方式展开;二是社区研究的视角,按照社会科学的观点与方法进行。通过两者的充分结合,能够为彼此提供有益的支撑,并在各自的领域内实现新的发展。

二、社区研究视角下的社区信息化

在社区研究的视角下,笔者将对社区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即社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典型社区的案例研究、社区相关社会行为的专题研究。三个层次彼此相对独立,又互相紧密关联,环环相套。如下图所示(略)

1、社区与组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

首先要做的是“正本清源”。社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不同的人,其认识也各不相同,而且这种认识也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将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

“社区”一词的来源,公认的观点都视其为舶来品。作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概念,“社区”的原始涵义无论如何翻译,都体现出了对其发源地某种社会存在的概括,因此也不同程度的具有一定的地方特征。从这种观点出发,从中国自身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社区的概念演变与发展就非常重要。

除去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定义之外,社区在政府社会管理的话语体系中也有很多界定方法,这都影响着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对象和应用的把握。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条件下,社区就是“居民委员会辖区”,甚至仅仅是针对城市而言的,换句话说,农村不存在“社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使得这样一个概念不再适用。农村、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同样是一个个鲜活的社区,它们同样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和机遇。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角度看,社区具有了另一层含义,即“物业管理区域”,更为精准的描述是“住宅类物业管理区域”。虽然在术语上采用了“小区”以示区别,但其“共同体”的本质含义却无法抹杀。一个不在“居委会辖区”的社区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在非传统社区概念下推进信息化建设,前提是重新界定社区的内涵、外延和相关理论。

伴随着互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社区的组织也日益多样,对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是社区信息化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社区居委会日益倾向于行政化,脱离了其居民代表自治的本质,随之而产生的社区工作站(服务站)也导致其越来越严重的的认同危机。物业小区中的物业企业和因物业权力而建立的业主委员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矛盾,也对社区权力关系和社区和谐提出了挑战。此外,社区内部还有许多非正式组织,外部也有各种类型外来组织。这些纷繁复杂的社区组织都对社区施加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力,对它们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社区各类组织的发展演变与比较、非正式组织的建设与定位、社区自组织和外来组织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社区权力关系的重构等问题,对于社区研究和信息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做出合理的分析与概括。

2、典型性社区的案例研究

当前的社区研究中,案例(个案)研究的方法被充分使用,这也为社区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在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之初,首先是需要了解这个社区,而每个社区都有其独有的特征,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到成败。因此,结合社会现实,将社区研究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进程有机的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特征对不同的社区进行分类,选取典型性社区,开展案例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最基本的分类依据就是按照城乡二元划分,即将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进行一定的区分,同时对城乡结合部社区给予特别的关注。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角度来看,城乡结合部地区是城市化的过渡地区,聚集了大量受制于城乡二元体制无法享受城市化权益的群体,社会管理和服务不足,不稳定因素多,因此研究的意义也大。在此前提上,这种类型的社区居民在传统的信息的获取和发布(非网络渠道)上存在诸多羁绊,因此对信息化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些特点只有通过深入的案例研究,才能获得并加以分析,从而为社区信息化建设者提供真实的用户需求。

研究发现,同样是社区信息化建设,城市中心区与城市周边社区的发展有很大不同,如参与的社区居民前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后者以年轻白领为主;前者由政府来主导,后者则民间参与较多。同样的,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也有区别,如前者强调公共服务的普遍性,后者更强调信息技术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上述的社区研究对象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扩展到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市、区级政府与街道、社区等,这会形成十分丰富的案例研究群。除此之外,社会学者也可以采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典型社区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归纳和比较,发现不同社区的自有特征,为社区研究和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3、社区相关社会行为的专题研究

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那就是构建一个完整的与社区相关的社会行为(现象)的研究群。如何建立这一群呢?一种有效的方法便是以问题导向,例如针对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提出了社区居家养老的课题;针对社区看病的问题,提出了社区医疗卫生的问题,等等。所谓“小社区,大社会”,这些其实都是社会问题在社区的体现,也是与社会服务和实践密切联系的。社区问题是与社会民生紧密相关的,因此可以通过对民生问题的分析,建立一个社区问题群,作为研究的对象。如社区保障、社区就业、社区教育、社区安全、社区环境等等。

以社区行为研究为例。社区行为研究中可以分为社区参与、社区安全、社区文化等内容,而与此同时,社区为老的研究又涉及了老年文化、老年医疗卫生、老年人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因此按照各自的关注问题来确定其分类尤为重要。

除了问题导向的方法外,也可以采用“一个基于,两个面向”为主线的社区业务框架,来形成专题研究群。“一个基于”是指基于社区的居民互动、社区活动、舆论规范、化解纠纷矛盾、公众监督。“两个面向”则包括面向社区的政府行政服务和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以及面向社区居民生活需要的商业服务。前者包括社区养老、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公共空间管理等,后者包括社区周边服务、社区居民需要的商业服务、网络零售等内容。这些主题相互独立又彼此有所关联,通过交叉研究也可以形成更为丰富的研究群落。社区信息化所要做的就是分析这些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缓解和处理,实现全方位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

上述框架既考虑了点的研究(案例与专题研究),又考虑了面的研究(基础理论),能够较为完整的将当前的社区信息化研究,也包括社区研究的内容涵盖进去。一方面,上述框架能够为社区信息化的建设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研究思路,另一方面,它也为社区建设和研究提供了一套研究逻辑,并通过彼此的交叉实现社区研究的逐步深入。

二、信息化研究视角下的社区信息化

中国的信息化理论研究与发展是与政府推进电子政务工作密切相关的。1993年3月,伴随着各类金字信息化工程的启动,信息化的理念也日益获得各界的认可,而这些金字工程大多涉及的是由政府主持的国民经济活动,或者是政府部门内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尚未深入影响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这也就形成了以“系统”为中心的信息化研究框架。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其框架也在不断演进,更加重视应用与服务(即所谓“服务为王”),强调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与保障

从信息化研究的视角来看,社区信息化建设包括了信息化的诸多要素,概括一下包括四个方面,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信息支撑保障体系。如下图所示(略)

1、社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为各类社区信息化应用提供必要的网络基础环境、可靠的信息传输服务通道、通信手段以及社区信息化所需装备、各种软硬件产品,概括为网络和终端两个部分。网络建设主要依托互联网,有些地区也采用类似电子政务专网的建设模式,建立从社区、街道、区,一直到市一级的社区专网,统一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发达地区更是实现了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社区基层服务场所的光纤网络接入,推广无线宽带覆盖。目前,随着国家“三网融合”工作的推进,社区成为了三网融合的主要场所。各地都利用双向式数字电视的推广以及智能电网建设的契机,将广播电视网、输电网与电信网、互联网等进行融合,支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网络,开展面向居民家庭的社区信息服务。

2、社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有必要强调如何采集、共享和利用有用的信息资源。对社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从三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是如何认识社区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结构,为应用和服务打下基础。其次是如何建立信息资源采集和更新的机制,以保障其时效性和准确性,为数据挖掘服务提供支撑。第三是如何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为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提供服务。这包括了社区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利用,更需要一种合理的机制来实现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规范、经济与安全。需要注意的是,社区信息安全建设要与社区信息资源开发同步推进。在社区信息采集、传递、使用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和设施,建立一套安全、开放、有效的社区信息资源采集、存储和开发利用机制,形成具有前瞻性的法规与标准,从而更为有效的保障信息安全。当前,社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社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如法律规范、监督考核、利益攸关方的界定和规范等等。

3、信息技术的社区应用与服务

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是社区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为社区居民和组织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如果无法获得认可,那就难以体现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这里所说的应用与服务,与社区研究视角下的第三个层次社区行为研究密切关联。此外,商业企业也推出了以社区商业服务为目的的应用系统。

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是以业务应用系统的形式来表现的。以政府建设的社区信息化项目为例。多年来,各地政府建立的社区业务应用主要分为三个大类,即服务热线、社区网站和综合业务管理(社区数据管理系统)。除此之外,由社区使用,但由政府专业职能部门管理的应用还有很多,例如全国计生系统在社区普遍开发配置的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WIS),为社区提供就业服务信息的劳动力信息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都存在一个界定的问题,它们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吗?这些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延伸,即从原来的部门内向基层村(居)的延伸,应当属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容。而另一方面,这些系统确实又是以社区工作者为最终用户的,并力图为社区工作减负,帮助社区开展服务。基于此,这种类型的系统就应当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实践中,这些系统最终都是以孤立的业务系统形式出现的,无法与其它应用互联互通,也很难纳入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去,甚至成为了职能部门夺取部门间话语权的工具,这都影响了社区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

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网格化管理。目前,部分地方政府按照“以楼带房、以房带户、以户带人、以人带事”的基本思路,对社区进行单元网格划分,建立社区人员、社区组织、社区物件、社区事件等社区网格管理制度,以信息流转为核心,实行社区网格化数字管理,力图实现社会管理的无盲点、全覆盖。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网格化,是目前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普遍倾向,虽然有利于信息化建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原有的社区(居委会辖区)打乱,使得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色彩和自治属性更为模糊,导致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传统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效果尚需时间检验。

4、社区信息化的支撑与保障

信息支撑保障体系涉及了政策法规与标准、投入和考核评价、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在政策、法规的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各地政府尝试通过购买信息服务、奖励、补贴等多种形式,按照规范的流程,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发挥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和软硬件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

社区信息化的标准建设很早就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地方的标准建设也比较丰富。例如杭州、北京、深圳和天津都在2005年后就制定或颁布了地方性的社区信息化标准。民政部和原信息产业部也曾联合开展了社区信息化标准的研究工作,其他地区也都相对独立的开展了社区信息化标准的建设。然而,这些社区信息化标准的局限性大,适用性差,已经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也制约了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发现典型,由典型探路,促进各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横向交流,推动基层原始创新、学习借鉴和应用创新。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推出,引导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在竞争中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推动社区信息化方便居民、服务社区,促进国家信息化全面融入社会生活、支撑产业发展、重构和谐社会关系。在这方面,杭州、深圳等地方已经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人才问题。社区信息化人才队伍主要以信息技术企业的技术人才为主,这也是电子政务发展中所遗留下的,导致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缺乏社区专家参与的尴尬处境。技术专家缺乏对社会问题,特别是社区内各类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经验,缺乏对社区、社区组织及其需求的深入研究,难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其目标,使最终用户和建设者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认同感不断降低,直至放弃。

三、顶层设计及其解释力

目前,社区与信息化两条研究路线已经开始形成交集,并且呈现出彼此借鉴的趋势。特别是一些社会学者,在城市和社区研究的背景下,对社区信息化给予了巨大的关注。与此同时,政治学、传播学和经济学的部分学者也介入其中,对信息化条件下以社区为主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研究,发布了一些科研成果。这些都为社区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顶层设计”来源于工程科学,也是系统工程的专有名词。其含义类似于总体规划,强调整体理念,但又更为具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社区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研究模型同样强调整体性,将社会科学与信息科学充分结合,从整体高度把握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并对具体的实践提供可行的方法,保障了其可行性。

为了促进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社区信息化的研究工作,结合社区研究和信息化研究的特点,搭建起一个社区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研究模型。该模型以社区研究为基础,以信息化研究为支撑的,从而体现了彼此的相关性。各要素中,以英文字母代表信息化视角,以数字代表社区研究视角。而研究大类中,以双位数字代表子类。如下图所示(略)

该模型能够覆盖已有的社区信息化建设中的已有成果,有效地解释当前社区信息化建设中的诸多问题。以政府投资建设的社区信息化网站项目为例。地方政府(特别是民政部门)经常会建设大而全的社区信息化系统,投资建设社区网站群,而往往这种探索最终都趋于失败。原因何在?

第一是认识问题,对社区及其组织没有研究透彻,也就是如图所示的1类和2类问题。建设者们往往将社区理解为民政部门的管理对象,试图对由实体社区所衍生出的虚拟社区进行传统意义的管理和约束。换句话说,就是重建一个可控的虚拟社区,让社区居民使用。与此同时,对社区组织(信息化系统用户)的理解薄弱,也体现出对社区内所出现的新的组织现象的忽视。这些都需要从理论支撑的条件上进行基础性的调查和研究。

第二,基层组织信息化设施和应用的问题(A201/C201)。在各地的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政府部门往往认为只要在社区有了电脑能上网就好了,却忽视了基础设施投入的持续性问题。坏了如何维修,旧了如何更新,网络费用如何分担,这些问题都非常普遍。同时,针对城市传统社区,应当结合其人口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区域等等特征,确定采用哪种应用比较合适。如对老年人口居多的社区,采用紧急呼叫器等应用就比网上购物来的实际,也易于推广。

第三、对社区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和利用缺少务实的思考(B201)。对如何采集和更新、如何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何实现政府部门对社区工作要求的资源共享等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此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机制未能形成,缺少对社区居民(特别是社区参与中积极分子)的信息化素质培训,这些都属于D201类问题。

另一个例子,如社区为老服务的信息化建设。针对老年人,建立何种信息化设施(A301),需要整合那些信息资源(B301),为老年人和服务者提供哪些信息服务(C301),如何构建合理的支持保障体系(D301),更是对某些专业性的社区信息化应用提供了研究思路。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该模型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通过与信息化纬度的交叉研究,研究者能够系统地研究某一社区问题的信息化要素。特别是目前社区信息化研究较少涉及的领域。以社区党建研究为例。地方实践中,社区数字党建往往是采用建立网站的方式进行的,如何发挥其效果并保障其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按照模型的思路,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是明确社区及党组织的定位、特点和需求(即完成1、2、3类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规划设计,从四个方面(A302、B302、C302、D302)来考虑应当做什么,怎么做,是否有更为有效的信息化应用手段,而所有这些思考都能够有效地指导信息化条件下的党建工作。

该模型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例如在虚拟社区研究中,可以分别讨论和分析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应用服务和支撑保障等诸多元素,了解根植于信息化的虚拟社区与传统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就虚拟社区中的诸多案例、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实现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逻辑。

当然,社区研究本身有其复杂性,特别是与相关学科的交叉非常多,因此在每一个层次(理论、案例和行为研究)都有不同的划分,所涉及的内容也并不单一。顶层设计的研究模型更注重于宏观层面,具体到微观研究中还需要研究者和建设者予以把握,从而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推动社区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践与发展趋向

以社区研究为纲的研究模型能够很好的吸收社会研究的成果,利用已有的方法;而以信息化研究为据则能够比较系统地把握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主干脉络,并为解决社区相关问题提供一条相对完备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这些都已经进行了具体的实践,获得了一些成果,提出了未来发展的一些重点趋向:

1、以社区信息化为着眼点,追溯和发展新形势下的社区相关理论。

从传统社区概念出发,按照历史的纬度研究中国社区发展的特殊性,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建设和发展理论,为“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提供理论支撑。同时,由于国内外对社区、社区信息化等诸多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加强与国外社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的合作也非常有必要。这一方面可以宣传我国社区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针对国内外社区理解的差异性,开展比较研究,从而在新的形势下发展中国的社区相关理论,更好的开展学术交流。

2、以典型案例的研究为基础,建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问题研究方法。

学术研究机构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街道、社区和企业的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建立诸多研究和调查基地。特别是学术机构与基层社区之间合作,使得双方能够面向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证研究,建立案例研究数据库,为科研工作提供第一手的素材。与此同时,基层社区也能够在合作中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加深对社区诸多问题的理解,促进了社区建设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模式拉近了学术研究与具体实践的距离,增强了学术研究的针对性,提高了研究成果的时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建设注入了新的方法和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3、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依托,形成一套多方参与的网络互动平台。

在信息化条件下,在实际工作中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组织和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工作共同体,显得尤为必要。2008年,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以此为目的建立的“中国社区信息”(www.i3c.org.cn)网站建成并运行。该网站的用户包括了广大民众、社区工作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关注社区建设的各类企业,突出参与互动性,强调知识共享,综合采用“社区百科”、“博客”、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加强对社区相关理论的科学普及,传播社区信息化建设成果,为社区信息化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让信息化真正支撑社会建设,惠及居民,服务基层。

4、以学术开放、合作共赢为原则,形成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研究成果。

过去的几年中,地方政府、学术机构、基层社区和企业都从各自角度,开展了社区及其信息化建设的有关研究,形成了一些成果,但影响力仍然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社区研究与信息化研究的基本框架,出版有分量的学术专著,未开展面向学术界、企业界和广大受众的宣传工作,导致了各界对社区信息化研究的认知度低。笔者所在的团队编写了《中国社区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一书,其目的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社区信息化发展研究的框架体系。目前,该报告的初稿业已完成,其研究脉络也是按照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专题研究和专项调查的思路展开的,并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具体说明信息化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也符合了本文所述的双重视角下社区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研究逻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