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清算领域已成学术研究 富矿

2017年03月08日 中国社会科学报 明海英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作为一种崭新的支付方式应运而生,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围绕移动支付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

新技术改变货币金融体系

  “支付方式的演变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消费方式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对记者说,从现金到非现金支付、从传统卡基电子支付到网基电子支付、从简单电子形态支付到智能代码支付,新技术改变着货币金融体系,带来了更高的交易效率、更低的交易成本、更精准的政策执行、更有效的风险控制,最终改变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移动支付就像润滑剂,大大减少了金融流通成本,提高了客户黏性,催生了产业升级。”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董昀表示,对支付产业而言,它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易场景,显著降低了支付环节的运行成本,有效扩展了支付产业的交易范围。对于经济运行与发展而言,它一方面创造了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扩大了市场的交易规模,降低了成本,有助于分工深化和专业化程度提升。

  “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新兴电子支付不仅能够替代纸币的支付功能,而且能够依托支付渠道解决弱势人群的金融需求。”杨涛表示,新兴电子支付深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给城市和农村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为弥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短板”创造了更好条件。广大农村应该是以新兴电子支付来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试验田。

  剖析支付清算系统运行规律

  支付清算体系研究一直以来缺乏理论指导和逻辑支撑。董昀介绍,21世纪以来,随着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频繁爆发,控制和降低支付清算风险显得格外重要,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系统在金融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开始凸显。因而,加大对支付清算研究的投入,深入剖析支付清算系统的运行规律也成为银行家的共识。

  在杨涛看来,支付清算领域研究已经从过去货币和信用文献列车中的一小节“隔离车厢”,发展成为理论底蕴丰厚、研究方法创新的学术“富矿”。他认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当前支付清算体系最为重要,也是最值得研究的领域。他建议学者在理论研究中重视以下问题:如何处理支付清算系统与其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央行和其他监管者的关系;如何实现跨境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协调;如何应对基于公共网络、分布式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挑战等。

  “时至今日,支付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已经全面覆盖了支付清算的资金转移规则、支付工具、机构、技术手段、监管体系等各个环节,亟待进行更加细致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董昀表示,货币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理论应是支付经济学融入主流的两个主要方向。货币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是宏观性的,注重从货币制度的演变角度审视新型支付工具的作用,但未能从微观视角研究作为支付工具的货币其存在的网络外部性特征;而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对支付工具创新的研究,重视双边市场中的交叉网络外部性、价格非对称性、需求互补性或相互依赖性等对银行卡定价策略、市场结构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则很好地弥补了货币经济学理论的不足。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授陈建斌表示,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群有不同文化特质,在研究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及行为模式时,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影响,引入社会文化和支付文化两个层面的因素。

  实证研究方法建构支付经济学

  董昀认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着手,考察移动支付对经济发展、市场运行、金融稳定等方面的影响,并提炼典型化事实,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支付经济学提供基本依据。

  “虽然全球支付清算体系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令人振奋的研究热点,但国内外研究基础普遍薄弱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从基本问题入手。”杨涛表示,在学科建设层面,研究方法的专业和规范、基本学术概念的标准化以及与国际惯例和游戏规则的对接,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难题。同时,在政策实践层面,我们应该重视推动支付法律法规建设和加强市场化前提下的支付服务消费者保护。

  董昀建议,可以将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作为研究中国产业发展、企业创新、体制转轨的重要案例,把支付清算系统的数据作为研究中国宏观经济与货币金融运行的基础性数据,在此前提下“跳出支付看支付”,充分理解支付清算体系在中国经济运行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从大宏观的视野提炼中国事实,解释中国现象。

    记者 明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