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关爱空巢老人的温暖之网

张春海 苏培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年09月12日01版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中秋节临近,关于空巢老人群体的话题,如空巢老人生活有哪些困难、如何让其安享晚年等日益受到学界的关切。

  不容忽视的空巢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家庭结构、家庭观念正发生着转变。年轻人的流动性增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务工,而城市中也有日渐增多的年轻人到异地工作生活。此外,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代际分居模式的流行,空巢老人问题逐步凸显,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我国老年家庭空巢化和空巢老人数量庞大已有目共睹。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占总人口的10.5%。而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年人占41.9%。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表示,空巢老人中,无子女或一人户独居空巢老人问题尖锐。而我国现有100万左右的失独家庭,这些不能不引起注意。

  复杂的空巢之苦

  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空巢时间长、年龄略大的老人失能比例较高等现象,考验着诸多空巢家庭乃至养老服务体系。

  王广州表示,如何解决数量庞大的空巢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是一大难题。尤其是当“60后”成为老人时,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都很高,问题可能非常棘手。目前,我国社区针对帮扶空巢老人的基本建设、基本服务很欠缺,“医养结合”配套基础设施也跟不上,有待建立更为完善的长效发展机制。

  此外,每年冬天,都有一大批北方老人到南方过冬。以他们为代表的“候鸟老人”的异地养老,面临着医疗资源、公共服务、异地报销等诸多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在生活与医疗之外,空巢老人精神世界的孤寂与凄凉也不容忽视。一位好久没有与人说话的老奶奶曾说:“我觉得我和人说话就是人,无人说话就只是动物。”这句话,让许多人为之凄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丧失令空巢老人产生被抛弃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空巢化带来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空心化”。许多老年人患有孤寂、恐惧、无助、无奈、失望和痛苦交织在一起的“空巢综合征”。孤寡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心理危机。

  穆光宗告诉记者,空巢老人中最为困难的群体是独居空巢、失能空巢和高龄空巢。他们普遍面临生活无助、精神孤独等处境。概括说,老年期是一个典型的丧失期,各类丧失的接踵而至是该时期的基本特征。这些丧失来临的时刻、力度的大小、后果的严重程度虽然因人而异,但丧失的发生具有必然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重趋势。如果丧失形成叠加,就会形成巨大的压力和困惑,极大地冲击老年人的生命根基。

  共同参与的暖巢之举

  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带给他们应有的关爱与温暖,仅靠家庭自身的力量已然不够,需要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和政府等各尽所能、共同行动。

  2006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徐坤开通了“爱心传递热线”。该热线的开通,缘起于对一个丧偶空巢老人的道义救助。2009年6月,该热线成为全国老年人心理危机免费救助电话。“爱心传递热线”用爱心服务帮助众多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走出了心理危机,被认为是“精神暖巢”的先驱。这条热线也是关爱空巢老人的缩影。近年来,各地社区、学校、政府部门和企业等都在积极行动,向空巢老人伸出温暖之手。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任远表示,强化社会机制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提供社会支持是迫切和必要的。同时,解决空巢老人生活难题需要发展养老院和养老机构,加快养老机构、养老床位建设,以及安排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优先进入养老机构,都是必要的公共政策选择。

  王广州建议,空巢老人长期照料的理想模式是配偶之间能够相互照料,配偶照顾不了再由子女照料,这样从亲近关系逐步向外延伸。

  温暖千万家,空巢不空心。穆光宗认为,一方面,老年人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自身的健康活力和自主性。另一方面,老年人也需要来自社会和政府的关爱。空巢孤寡老人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怀的对象,中国需要“暖巢”行动。

    记者 张春海 实习记者 苏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