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话合作推动全球网络治理

2016年06月07日  中国社会科学报 董成雄 黄日涵 

     目前,全球互联网发展依然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国际规则不健全、管理秩序不合理等问题,现有网络空间治理模式主要还是代表西方大国的思想,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需求相差太多。这些问题使得当前国际社会在网络空间治理上存在大量的问题和挑战。解决这些困境,需要加入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12月16日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及在今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的互联网治理理念,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网络空间治理思路及治理智慧。

中国网络治理模式彰显五大优势

  作为全球网络第一大国,中国的网络治理理念对世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网络空间的发展和治理均取得了卓越成绩。综合来看,目前中国特色的网络治理模式主要体现五个特征。

  第一,依法治网。目前《网络安全法》的出台呼之欲出,一系列新的网络空间法律及法规的出台,将使中国网络空间治理变得更加规范。第二,秩序优先。中国互联网行业和用户近15年来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网络空间治理突出“秩序优先”的治理理念,确保了中国网络空间高速发展态势下的正常秩序。第三,积极融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建设,向国际社会表明合作意愿,并始终强调网络空间中的新挑战和新问题需通过各国积极合作共同应对。第四,自主可控。发展具有充分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实现网络治理安全有效的必由之路。近些年来,中国网络安全领域积极开拓进取,在开发“自主可控”产品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实现有效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第五,多层兼顾。由于中国网民数量庞大,各种情况纷繁复杂,要实现网络空间的有效治理需多层兼顾。一方面,网络安全必须成为治理追求的最低目标。另一方面,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要更好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中国网络治理模式具广泛意义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网络治理模式对亚、非、拉三大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互联网发展经验对亚非拉国家有借鉴意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随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一跃成为全球网络大国。在这一漫漫求索路上,中国克服并有效解决了诸多挑战和问题。从国际政治角度来说,中国网络治理模式不管在发展阶段还是路径选择方面,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有效解决了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就业和脱贫问题。进入21世纪,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成就显著,对拉动中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互联网+”及分享经济的普及使很多偏远地区的中国民众有机会通过网络这一新的渠道摆脱贫困。这些都可以给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有效经验。

  最后,互联网与“一带一路”结合有利于打造“e带e路”。近两年来,中国正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中国互联网技术与“一带一路”结合,将给沿线国家加强本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机遇。另一方面,打造“e带e路”将有利于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人心相通。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将使得中国与沿线国家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将为实现民心相通提供有效保障。

不同治理模式之间需要求同存异

  近两年来,中美两国在网络空间领域的博弈不断加大,美国不断炒作“中国网络威胁论”并且无端指责中国窃取美国的信息,使得中美在网络空间一度剑拔弩张。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要想实现网络空间在全球范围的有效治理,很难采用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来推广给所有国家,因此必须寻找到“接地气”的多种方式。目前,全球范围存在两种主要的网络治理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倡导所谓网络空间开放和自由的原则,坚持“多利益攸关方”治理理念的“西方国家模式”;另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倡导“网络主权”原则,并支持发挥联合国在网络空间治理的主导作用的“新兴国家模式”。由于中美在现实世界的分歧,在网络空间,中美的这两种模式也很难协调,依然存在诸多的矛盾。但网络空间治理是一项全球性议题,仅仅依靠某个个体和国家是无法单独完成的,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尤其是中美两国能摒弃分歧、求同存异才是关键。

  中美两国在网络空间治理中面临很多共同议题,如网络犯罪、网络军控、网络恐怖主义、网络色情治理等,这些都是双方需要共同合作面对的问题。因此,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多次强调网络安全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信心”对于构建全新的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关键作用。要想实现全球范围内网络空间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中美双方搁置分歧、增强互信,不断提升合作水平。中美在网络空间中的积极合作将对新时期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构建产生重大影响。只有各国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才能推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