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是社区信息化的继承和发展

2015-01-09 18: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特别说明:本文是在演讲基础上形成的,并未经过本人审核,故在本网站引用时有所调整。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2日讯 中国首届智慧社区高峰论坛于1月10日在京举行,中国社科院社区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宋煜在论坛上发表名为《智慧社区的可持续之路——继承与发展》的精彩演讲。作为研究社区的专家,他认为,智慧社区是社区信息化的继承。

据宋煜介绍,上世纪90年代起很多地方开始做和社区相关的信息化建设,一般叫做“社区数字化”或者“电子社区”,这些都是智慧社区的基础。在有限的认识中,他发现不同的时代词完全不一样,包括数字社区、虚拟社区、信息社区、电子社区,从企业视角来看,有e-Home、u-Home、i-Home,这些概念都有一个共性,都以“社区”来开展,而且强调以人为本,最终以推动社区和谐发展为目标。

宋煜表示,社区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来或者要求城镇化的支持,城镇化必然会形成社会生活的一个群体,这个社会生活的群体就是社区。信息化发展必然会和生产生活相结合,与生产相结合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如果是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就是社区信息化,这是一盘大棋,智慧社区正是这后一种“两化”融合的体现。

社区信息化也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能够切实的感受到社会中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形态与行为发生了剧烈变化。原有的邻里社区和居委会的基层组织社会结构基本被打破,对社区的归属感非常缺失,特别是在一些新建小区,可能居委会要进门都开不了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元的信息沟通渠道,重建社区的归属感,在网络空间实现人的基本的社会性特征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信息化是如何演进?

宋煜介绍说,第一阶段,首先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6年,主要是民政系统在提城市社区建设概念,有些地方把社区服务热线、网站、民政系统数据为主的软件作为数字社区的主要内容。

第二阶段2006年到2010年主要做和谐社区建设。2006年出台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基本把社区信息化定位成电子政务向基层的延伸,使得社区信息化走上了人口信息综合管理的道路。各地都以社区信息化的旗号做基层人口数据采集工作,试图在“社区”这个块做到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交换。过程中形成了多方进社区的局面,与社会管理关系日益密切。

第三阶段,2010年到2013年,是比较短的一个时期,社会管理创新阶段。从过去人口综合管理大幅扩展到社区资源和应用服务的管理,不再局限于对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这些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扩大到与社区信息资源有关的社会管理的信息化范围内。这个阶段智慧社区的概念逐渐在企业和市场领域抬头,而且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关注这个市场已经在做探索。2013年以后中央提出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其实给了智慧社区发展的最好机会。

虽然社区信息化提的人越来越少,但是宋煜仍然坚持社区信息化(原文为社会信息化,估计是听错了)的观点。他认为这个词更具有代表性。1999年、2001年,到2010年的时候,信息化主要还是官方主导或者政府主导,并且都以社区为切入点,从渠道建设逐步地向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发展,也有很多案例值得研究,总体来说失败的比较多。另一方面,企业介入领域,包括智能小区、智能家居、社区养老、社区安全,智慧社区产品不断涌现,使得智慧社区概念受到政府、市场、大众的接受。

总体来说,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但缺乏相应体制机制配套,从而导致一些地方社区信息化建设道路上越走越难,越走越无法持续。(刘尚君)

(责任编辑:丁甜甜)

http://tech.ce.cn/news/201501/12/t20150112_43174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