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化”促“两型”:关于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的调查

《 人民日报 》( 2013年05月26日 05 版)本报记者 杨学博 李林宝

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先试者,长株潭试验区以“三化”促“两型”,在探索改革路径、创新发展模式、改善人民生活、发挥示范作用上取得了明显进展。

促进低碳化发展

如何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出一条低碳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路子,是“两型”社会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湘潭市韶山宾馆地源热泵工程项目中心机房,记者了解到,宾馆不久前进行了地源热泵改造,拆除了污染较重的燃煤锅炉,以地源为主、电力为辅进行供热和供冷。地热资源的温度四季相对稳定,与环境空气温差一般为18摄氏度,冬季比环境空气温度高,夏季比环境空气温度低,这使得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更好。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地源热泵改造不仅大大减少了对韶山核心景区的环境污染,而且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排排厂房的屋顶上,铺设着几十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它们吸收光能,再通过一整套光伏发电系统转化成电能。这个由湖南兴业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湘潭九华示范区20.8MW屋顶光伏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屋顶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近2500万千瓦时,所产生的清洁电能每年能节约标准煤7800吨,减排二氧化碳19000吨。在电站发电量超过园区厂房用电量时,还可以将多余的电力输送给公共电网,和公共电网实现“互通有无”。

推行数字化管理

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的面貌,也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这在株洲市的城市管理和环保工作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城市管理在很多地方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而株洲市的数字城管系统却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2009年10月,株洲市投入3600万元建成覆盖全市中心城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有三大亮点:一是网格化管理。株洲市区被划分为116个工作网格,配备了155名携带移动视频设备的信息采集员,对各网格内的城市管理状况进行巡查监控,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置问题。二是精细化作业。以城市环卫工作为例,在全市116台环卫车上安装GPS定位设备,对作业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全方位监控,保证城市道路卫生无死角。三是技术化考评。设置了434个探头,每天3次对探头附近出现的问题考评上报,依靠系统自动生成统计分析和绩效评价结果;同时真抓真管,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及时兑现奖惩。数字城管系统建成后,平均每天发现和处理各类问题1500多件,大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市容市貌得到极大改变,居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株洲从10年前以脏、乱、差“著称”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初步成为一座清新现代的宜居城市。

同样的理念和做法也体现在株洲市的环保工作中。在市环保局的监控室,记者目睹了该市数字环保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这套系统针对全市24家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三维建模,将各类环境信息与空间数据进行可视化、一体化表现,对治理设施主要运行参数进行监控,及时发现不正常运行状况并发出报警。同时,将环境监控系统与移动执法系统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发现问题之后,及时将数据传给指挥系统;指挥系统第一时间调度现场附近人员和车辆进行现场电子化取证、全程录像执法、现场填写执法文书、证据回传归档等工作,保证环保执法工作准确、公开、透明。

打造园林化城市

改善人居环境,让生活更美好、更休闲,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对此,湖南省委、省政府和长株潭三市态度明确、决心很大,提出让城市更加宜居、让生活更加舒适的目标,并进行了不懈努力。

湘江之畔,有一条长达160公里的风光带。漫步湘江风光带株洲段,花香扑鼻,草木葱茏,游人络绎不绝。之所以有此美景,是当地舍得投入、精心呵护的结果。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株洲市坚持保留原有植物群落、补充本土植被、适当引种生态景观较优的外地植物,形成了低养护成本、生态、低碳的“绿色江滩”。风光带的交通体系坚持低碳、环保,以非机动车体系为主,休闲自行车道、人行道、无障碍通道“三合一”。记者发现,在休闲自行车道两旁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目前,株洲市已投放20000多辆自行车,建成1000多个租赁点,单日租还车量最高达到22万人次。一位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公共自行车帮我们减少了开车的拥堵、节省了打车的开销,也使城市交通更顺畅、空气更清新了。”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结合部有一座昭山,方圆522平方公里,因“山市晴岚”成为潇湘八景之一。在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有关部门曾酝酿将昭山开发成工业园。然而,湖南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排除干扰,拒绝了这种“方案”,将昭山定位为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绿心”,并于2011年出台《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明确其中89%的面积禁止和限制开发。在“绿心”规划面积中,长沙有305平方公里,占58%。这几年,长沙市着力构建城市、农田、森林、流域、湿地五大生态系统,打造了洋湖、梅溪湖等湿地公园。2011年3月建成的洋湖湿地公园一期,包括水景花园、生态展园、自然展园三大主题园区,全部免费开放。公园汇聚植物1000多种、鸟类100多种,已经成为集生态科普、湿地群落观赏、湿地文化展示、“两型”理念宣传以及户外实践、互动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