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新型社区·温馨家园”公益事业项目:“政府配餐”变为“群众点菜”

本报记者 汪志球《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24日   02 版)

  服务群众,不管需求,自说自干,常常会遇到尴尬:投入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做了大量民生实事,群众对结果却并不“买账”。

  把实事做好,让群众满意,贵阳市委群众工作委员会在“新型社区·温馨家园”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中给出回答:服务群众如烹饪佳肴,爱吃什么,群众点;油盐酱醋添多添少,群众监督;味道美不美,群众评定。

  今年,贵阳市拿出2亿元资金,在全市91个新型社区实施“新型社区·温馨家园”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着力解决社区群众反映强烈的水不通、气不畅、灯不亮、路不平、卫生差、治安乱等现实问题。

  钱如何花在“刀刃”上?实事如何办到群众心窝里?社区到底该做哪些公益事业项目?市委群工委改变工作思路,政府不再自行“配餐”,改为群众自己“点菜”,干什么,群众自己讨论决定,拓展参与社区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以前,我们三番五次向社区反映问题。现在,社区三番五次登门与我们一起找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急群众之所急。”家住贵阳市云岩区中天社区的居民严大妈说。

  社区公益事业项目申报前期,贵阳市委群工委要求每个社区采取发布公告、设立征求意见箱、网格管理员入户、召开居民议事会等10余种方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让社区居民“说一说”所需所盼之事,对收集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汇总、梳理、分析和筛选,整合为实事项目建成项目库。

  贵阳市新型社区先后召开议题讨论会300余次,参与座谈6000余人,申报项目800多个。目前,已批复项目3批共767个项目,批复概算金额1.53亿元。  

  项目怎么干,让群众盯着看。

  这段时间,贵阳市白云区大山洞社区陈明良的“居民监督员”当得有滋有味,铁面无私。他专门代表社区居民负责督查片区破损路面修缮项目的实施。

  “这些公益项目,从挖土、购买水泥和砂石,都在我眼皮子底下,每天,我都像自己家装修一样死死地盯着看,你们尽管放一百个心,质量绝对没问题。”

  社区公益项目实施过程中,贵阳市各区(市、县)建立群众义务监督员制度,实行项目监督“1+1”工作机制,即每个项目成立1个纪检监察监督团和1个居民监督团。每个居民监督团均由项目所在地的居民推选出2到3名代表作为成员,负责对项目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等进行监督。  

  贵阳市委群工委统一设计制作“新型社区·温馨家园”社区公益事业项目公示栏,将项目建设名称、项目实施责任单位、项目监督电话、项目竣工日期等内容在醒目位置进行公布,让社区群众全面了解项目情况,以便更好地实施日常监督。

  白云区铝兴社区党委书记廖爱玲深切体会到,自从项目实施以后,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大大增强,大家争当志愿者、义务巡逻员,希望为社区建设出出力。如辖区群众广泛参与治安巡逻,二季度社区安全感位列全区第一。

  项目干得好不好、效果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贵阳市委群工委与贵阳市财政局研究制定了社区项目绩效评价办法,要求各区(市、县)群工委、社区在项目完工后,要按照项目验收程序,认真组织项目领导小组对项目进行验收。对群众满意率低于90%的项目,一律不予验收,必须立即进行整改,直至群众满意为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