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八千合作社多数运行不正常

作者: 易宗平《人民日报》2013-08-09 04版

  近年来,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对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些问题。近日海南23家合作社因在经营规模、服务能力、品牌经营、带动农户等方面不达标,被摘除省级示范社称号。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亟待找到答案。

仅1/3合作社正常运行

  “3头母猪共产了32只仔,但合作社承诺的资金还拿不到手,眼看小猪仔一天天长大,买饲料的钱也是很大压力啊!”临高一位陈姓养殖户一脸愁容。他去年加入村里一家养猪专业合作社,协议实行“合作社+农户”模式,即农户具体负责养殖,由合作社提供技术和相应资金等并回收产品。

  “这是合作社内部管理混乱的一个例子。”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合作社缺乏运行规范,内控机制形同虚设。一些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服务的链条脱节,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并未建立。

  据儋州市农委最新统计,儋州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超过900家,入社成员近2万个,带动农民5.5万多户。然而正常运行的合作社却不足300家,半运行或不运行的有600多家。而据海南省农业厅资料显示,全省现有8500多家合作社,注册了商标的合作社只占总数的5%左右,运行、半运行和不运行的合作社,基本上各占1/3。

  儋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谭雪文表示,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门槛不高,免费登记,主要为了方便农民。在管理上,原则上两年检一次,但工商部门平时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对内部管理混乱甚至长期不运行的合作社一旦查实,坚决予以取缔。

“合而不作”形式多种多样

  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按约定及时提供技术和资金,只是合作社“合而不作”的表现形式之一。据知情人士透露,“合而不作”的形式多种多样。

  一是“套利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享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同时成立门槛较低。于是,有人千方百计地想搭上合作社的平台,以套取补贴、逃避税费;

  二是“避税式”,让其他农产品“搭车”销售,知情人士称,有企业带头组建合作社,但把合作社之外的农产品也算进来“搭车”销售,对合作社的实际运行,企业并不关心;

  三是“空壳式”,因为有相关扶持政策,一些合作社即使未运行也不愿注销。据知情人士分析,出现“空壳式”合作社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成立合作社就是为了套取补贴,目的达到后不再投入到实业上;另一种则是,合作社前期还是正常运作的,但后来因经营不善导致亏损而停止运作;

  四是“家族式”,一些合作社是家族式出资,各职位基本上由家族成员占据,其他农民即使加入,也无法进入决策层。在完全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已有农户选择退出合作社。

  尽管一些合作社存在不正常运行的现象,但很多正常运行的合作社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在儋州多个镇实地采访时了解到,由于一批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推动,全市形成了四大特色产业的“板块经济”:南部是橡胶产业;中部是瓜果菜产业;北部是畜牧养殖产业;沿海是海洋养殖产业。各产业带与专业合作社互动,培植新的区域增长极。

  目前,儋州市一批合作社已初显提质增效和予民实惠的作用。海南省农业厅汇总数据表明,2012年,儋州市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300元。

合作社需摆正观念苦练“内功”

  “返租合作社的土地,我在自己家门口种茶就可以挣钱!”五指山市水满乡村民王文丹说。五指山市瑞丰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叶朝宗介绍,该合作社与水满乡20多户村民签订土地租赁协议,然后再返租给农民进行种植,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现已发展茶叶基地500多亩,并获得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合作社联结的基地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每年为农民增收100多万元。

  与大型企业跨区域合作,也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儋州石屋有利橡胶购销专业合作社监事长黎加科告诉记者,从最初与周边胶乳收购商交易到与橡胶加工公司合作,该合作社尝到了多主体横向合作的甜头,农民们的胶乳或胶片不愁销路,且能卖出好价钱。该合作社从2007年的64户成员、注册资金9.5万元,发展到现在的成员600多户、成员出资额突破500万元,年营业额5000多万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在“主体”合作上激活市场活力,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海南省农业厅厅长江华安说,要培育包括合作社在内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支持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科研院所根据市场需求,建立跨企业、跨农户、跨区域的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儋州中投特种养殖种苗基地,以金钱龟、石金钱龟等名贵龟类为主打产品。该基地经理许娟介绍,合作社具体实行保利回收产品:“六统一分一保”,“六统”即统一种苗、饲料、防疫、回收、价格、培训,“一分”即分散到农户养殖,“一保”即保底保利回收。

  在海南省,示范社的评选实行动态制度。据了解,今年海南安排了5200万元补助资金,重点扶持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以示范社创建为切入点,儋州市对合作社实行层层遴选。今年,该市有4家合作社成为监测合格的省级示范社、7家成为新认定的省级示范社。在此基础上,重点扶持有前景的合作社,使之充分发挥带动效应。

  “条条大路通罗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远不止以上这些路径。不过对所有合作社而言,都面临着选择———正常运行的要优化升级,非正常运行的要转型或注销。雄起珍禽良种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广著认为,要引导合作社苦练“内功”,这才是由“合而不作”向“合而能作”转变的根本之道。

快评:合作社岂可“合而不作”

马跃峰

不久前,在海口采访,无意中走进某家合作社。进屋看,除了墙上贴的章程、名单,再就是一个书架,几本旧书。“社员各干各,合作社设在我家,是个花架子。”这家农户毫不隐讳。

  海南8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常运行的只有1/3。一边是合作社数量“井喷”,一边是假合作社、死合作社、空壳合作社泛滥成灾。有的合作社资金不到位,服务跟不上;有的家长说了算,大企业“一言堂”;有的甚至演变成“要项目、拿补贴”、“逃避缴税”的幌子。

  农民专业合作社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门槛低、把关不严是原因之一。有些合作社成立目的不纯,当事人受利益驱使,“紧跟形势喊口号,紧跟领导要扶持”;有的合作社徒具法律形式,无组织机构无章程无生产,有的即便有章程,也大多停留在字面。而有关部门因求快求量,服务失之于少,监管失之于宽。

  时下,土地规模经营不断发展,农民合作社“虚胖”却成了通病。合作社提质增效,关系农民的“钱袋子”,关系市民的“菜篮子”。地方政府不仅要规范合作社设立,加强对其监管,而且要重点扶持示范社,帮助其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形成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从根本上避免“合而不作”的现象。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