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电视问政:获得社会广泛接受

《参考消息》2013-07-16 11版

核心提示: 媒体质询拉近了政府和公众的距离,帮助民众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在英国社会得到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

《参考消息》驻伦敦记者骆珺报道 作为现代西方议会制度的发源地,英国的政治体系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与完善,目前有着较为成熟的官员问责制度,对监督官员行为和政府运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弱点和漏洞。

媒体官员“攻防”激烈

除了在下议院每周三有固定的首相答问时间,英国首相、外交大臣、财政大臣和国防大臣等政府最高级别官员也会时常现身电视,接受媒体就重大问题提出的质询。英国广播公司和天空电视台等主要电视媒体经常就涉及国计民生、政府运作和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采访各级官员。近年来的一些热点问题就包括阿富汗撤军、叙利亚问题、是否退出欧盟、政府预算、削减福利、缩减军队等,也包括“窃听门”事件、英国广播公司主持人猥亵儿童案、银行业丑闻、议员涨工资等等。

这种针对官员的媒体质询通常被认为是“双赢”的。一方面,对于媒体和公众来说,不但能够直接听到政府负责人解释其在重要问题上的立场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从而消除民众心中的疑问和忧虑,也能够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和批评,因为媒体的提问通常是以公众舆论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对于政府和官员来说,电视采访是向普通民众传递信息最直观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拉近距离、消除误解和建立公信力的重要渠道。因此,英国官员不仅仅将接受媒体质询当做是一项义务,而且乐于积极利用媒体进行宣传。

当然,负有监督任务的媒体提出的问题通常都是尖锐的,例如在涉及选举资助者影响政策制定、公职人员贪腐和政府部门工作失职等问题时,媒体常常处于“攻势”,而政府官员则常常不得不忙于“防守”。但对英国官员来说,与其拒绝媒体采访从而给人留下“心虚”和“逃避”的印象,还不如坦然面对艰难的问题。因此,人们常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首相卡梅伦和外长黑格等面对连珠炮似的质问“顽强”辩护的镜头。

“辩论好手”躲避矛头

虽然媒体和官员在一些艰难问题上的“攻防”看似激烈,但此类质询实际能够起到的作用依然有限,有时候甚至流于形式。因为以首相卡梅伦为代表的保守党政府高官个个都是“辩论好手”,练就了一身躲避矛头、转移话题、只说“政治上正确”的话的功夫。

去年3月,英国保守党资深筹款人彼得·克鲁达斯在媒体卧底拍摄的录像中说,只要提供25万英镑政治献金,就能够与首相等政府高官共进晚餐,甚至影响唐宁街10号的政策委员会。这一录像被曝光后,卡梅伦在面对电视采访时说:“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这不是我们保守党取得资金的方式,克鲁达斯辞职是非常正确的,我会保证在党内进行适当调查从而保证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保守党副主席迈克尔·法伦即使在英国广播公司主持人的激烈追问下,也坚持否认捐款换晚餐和捐款影响政策的问题存在,并避免直接回应捐款人是否能够同首相等高级官员会面。这一事件最终也没有公布调查结果,政党资金来源这一根本问题也在媒体热度消退之后不了了之。

除了能言善辩的官员之外,一些媒体提问缺乏技巧,甚至只是抱着让官员出丑的目的进行提问,而偏离了舆论监督的公正立场,也使得一些官员抓住机会避谈问题本质,令质询成为空谈。

但是总体来看,正是由于媒体质询的存在,拉近了政府和公众的距离,帮助民众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督促政府官员严肃对待公职工作,因此在英国社会得到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也使其成为电视新闻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