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城市生活新时尚

——厦门思明区着力建设新型城市人际生态

《光明日报》2013年03月25日

    “本周六的思明城市义工活动,将邀请女性义工朋友到思明区福乐家园与智障儿童‘牵手’”……消息在福建厦门本地媒体上一发布,不到半天时间,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就接到6个人电话报名。说起每周的义工活动,厦门思明区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一青说,每次我们把消息发布出去,义工们的反应都让我们感到惊喜和欣慰。他们已经把做义工当成了一种时尚追求。

  去年6月,厦门思明区建立了城市义工队伍,每周六固定开展不同主题的“感恩生活 爱心思明——城市义工志愿行动”,引导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做“最美厦门人”。不到一年时间,思明区城市义工已经有上千人,他们当中不乏个体户、公务员、洗碗工、学生、企业员工等。

  义工行为引来效仿

  一位全身湿透、穿着红马甲的老人,微笑着,递过一杯冒着热气的水。这个年过六旬、腿脚不便的老人正在冒雨为外地游客服务。

  老人叫蓝永生,是名义工,曾因当义工太拼命而被“劝退”。现在,执著的老人还“物色”了两位“得力干将”——于泓、尤素英,长期“驻扎”轮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铁三角”。

  由一个到三个,再到一群人。“铁三角”的厉害之处,还在于用行动感召了一群“90后”学生与他们一起服务游客。

  如果说,老人牵手学生做义工是一道固定的风景线,那么开出租车的谢清洲就是流动的风景线。有人记得谢清洲,是因为他圆了一名双脚先天残疾的男子看厦门美景的梦想。谢清洲常常想,如何让更多人一起来帮助需要的人。于是他发起“高考爱心车”活动,在同行中引起了反响,后来连私家车也加入了爱心队伍。目前,高考爱心车已经有了一千多辆。

  思明区的义工们用个人魅力,引来身边人效仿。一次,为护理院老人服务的消息发布后,厦门大桶水足浴城的技师们抢了“头彩”。他们为老人修指甲、按摩、做清洁,从此爱心“一发不可收拾”。该公司人事主管林春华说,在那之后,他们自发组成思明城市义工志愿小分队,每周选择一天去爱心护理院为老人服务。

  “亲子义工”传承文明

  “周六做义工去”,在厦门思明区,这已从口号变成不少市民的习惯和期待。其中,不乏“亲子义工”。

  “今天报纸登了吗?周六去哪里?做什么?”一到周三,读小学的欧玮雯下课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妈妈思明城市义工的活动内容。“当义工已经成为我们母女俩的习惯。”妈妈沈雅玲说。

  有人说,“亲子义工”现象,是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因为孩子的成长,也成了义工们的一大动力。黄琳娜笑着说,孩子参加纠正违章停车的义工活动后,不仅懂得了什么情况是违章停车,而且当起了文明监督员。现在黄琳娜跟孩子还在厦门中山路设立了一个游客服务点,专门为游客提供小便利。孩子的十几个同学拉着父母也加入到了她们的服务阵地里。

  “邻里守望”温暖城市

  义工进入社区,提供就近服务,让供需双方无缝对接。面对家门口的服务,思明区委宣传部部长陈添友表示,城市义工为民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要素,推动了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

  在社区里,义工们与贫困户结对子是常有的事。有的义工还动用身边的资源一起来帮扶。王忠武长期与两个困难家庭结对,但长期的帮扶让这个个体户有点吃不消。王忠武找来了两个企业界的朋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更好地帮助困难家庭渡过难关。

  社区好比一个小社会,各种需求同样不少。思明区设立的义工社区小组应需求而生。在义工社区小组里,有不同特长的义工。在溪岸社区,杨冬梅是一名公务员,特长是心理咨询;蔡普南经营“开心农场”,经常组织小朋友户外活动……如今,像这样的小区,在思明区已有10个。思明区还建立了义工档案,社区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向城市义工协会申请其他义工的支援,让帮扶更有针对性。

  走进社区,人们还能看到挂着“爱心之家”的牌子,义工们知道这是一种召唤、一个信号:这里有需要帮助的人,有空可以过来帮扶。(记者 马跃华 通讯员 宗海夏)

http://www.wenming.cn/zyfw_298/yw_zyfw/201303/t20130325_1135614_1.shtml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