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学者研究认为学校比社区对年轻人影响更大

王悠然/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03月03日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官网2月24日报道,该校研究人员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了一项社区环境及学校质量对年轻人发展影响的调查。

  研究人员分别调查了来自富裕社区与来自低收入社区的15岁、17岁和19岁年轻人在受教育或培训后的发展,并以四项“社区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居住稳定性、住户类型和种族多样性为参数评估了社区环境对年轻人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对于家庭背景相似的学生而言,社区特征对其成绩的影响较小;在将年轻人就读学校的质量纳... ...[详细]

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

:蔡禾 贺霞旭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市场经济的改革导致城市社区异质性的增长,社区内异质性对居民邻里关系具有负面影响,但在社区间异质性不同的城市里,社区内异质性的效应不同。在社区间异质性程度低的城市,社区内居民的职业差异是影响居民邻里关系的主要因素; 在社区间异质性程度高的城市,社区内居民的阶层差异是影响居民邻里关系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居民的社会参与和社区公共空间的供给会显著地增加居民... ...[详细]

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与民主价值

夏晓丽《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城市基层民主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层,城市社区治理的多元结构为公民参与基层民主创新提供了制度平台, 而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价值,也推动着城市基层民主的实际运转,是现代民主在社区微观层面的实现。在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公民利益与权利得到实现,理性协商的公民精神得以培育,现代公民的主体性得到彰显,社区公民组
织成长起来,民主不再抽象,不再陌生,而首先在社... ...[详细]

“社区参与”的内生逻辑与现实路径——基于参与—回报理论的分析

冯敏良《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1期

:根据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描绘出我国“社区参与”现状的真实图景: 参与意愿薄弱、总体参与率偏低、参与层次不高、参与效果较差是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利益关联性。参与—回报理论为我们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框架支撑。在回归我国“社区参与”真实现状的前提下,我们能够找出一条“社区参与”在“后单位时代”的现实出路。

关键字:“社区参与”; 社区公共事务; 参与—回报理论

... ...[详细]

城市社区服务的复合模式——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模式的经验研究

陈伟东 舒晓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以满足人们的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需要为目标,提高社区服务效率、遵循公平原则、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与方向。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模式为当前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即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建构集商业服务、公共服务、居民参与为一体的复合式服务体系。这一成功经验也可以用来解决我国社区服务中存在的设施分散、社区服务效率不高、管理混乱、居民参与不足等问题。在这一服务体系中,先期规划...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