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印发《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

2019-01-04

中国科协关于印发《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的通知

科协发计字〔2018〕59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科协组织的生动实践,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汇聚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中国科协组织编制了《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做好学习宣传工作,并结合本学会、本地区科协组织的实际,聚焦重点目标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年接着一年干,每年都有新气象。

中国科协   
2018年12月28日

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擘画了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群团改革的决策部署,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科协组织的生动实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汇聚广大科技工作者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开启新时代科协事业发展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科协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工作方向。

中国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中国科协成立60年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核心,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在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把服务科技工作者作为使命,始终以科技工作者为中心,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应有作用;坚持把学术交流作为主业,充分发挥在学术创新引领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坚持把科学普及作为基业,充分发挥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不可或缺作用;坚持把科技决策咨询作为重要责任,充分发挥在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中的科技智库作用;坚持把民间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作为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在民间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的独特作用。在我国从向科学进军到迎来科学的春天,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活跃在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第一线,始终同国家建设、人民幸福、科技创新的发展紧密相连,不断谱写精彩篇章。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加速世界多极化发展。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基础科学研究薄弱,重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缺乏;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不健全,顶尖人才和团队缺乏;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以及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之间融合发展不够;科技评价导向偏离,科学精神宣传不够,全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有待优化等突出问题。同时,相对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须承载的新使命而言,科协组织还存在机关化、行政化等脱离科技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联系不亲、不紧,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和桥梁纽带作用发挥不够;凝聚力不强、组织松散,基层科协组织缺编制、缺经费、缺办公场所、缺工作人员;组织活力不够,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创新引领能力不强,组织“连接”作用发挥不够等突出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向已经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在破浪前行,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这要求科协组织必须把握大势、抢占先机、久久为功,开创繁荣兴盛科学文化的新天地,开启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的新征程,搭建柔性集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新平台,孕育智慧赋能科技创新主体的新生态,拓展砥砺迈进世界科技舞台中央的新通道,把中国科协建成团结奋斗、爱国奉献的科技工作者精神之家、价值之家、发展之家,建成追求卓越、创新突破的科技工作者筑梦之地、赋能之地、成就之地,进一步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造、自律自励、潜心研究、淡泊名利的科学文化氛围,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砥砺奋进,戮力前行。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两个维护”,融入大局、聚焦靶心,始终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中心,建立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科协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能力、创新文化引领能力、创新人才凝聚能力、科技社会化服务能力、科技人文交流合作能力,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使科协组织真正成为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园,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释放科技创新能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科协事业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科协组织必须坚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科协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健全党对科协组织的领导体制,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为科协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科技工作者为中心。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是科协组织的天职,科协组织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科技工作者满意度作为衡量科协服务的标准,多为科技工作者办好事、解难事,维护和发展科技工作者利益,强化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不断增强科协组织自身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坚持服务大局。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是科协组织的价值所在,科协组织必须始终坚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规划和开展工作,把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激情引导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上来,承担起服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与担当。

——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推动新时代科协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协组织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坚持自我革新,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抓住深层次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推进科协组织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文化创新,始终与党和国家伟业发展同频共振。

——坚持开放融合。开放融合是新时代科协组织发展的根本出路,科协组织必须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特点,密切与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地方等的协同,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政府市场两种机制、线上线下两种渠道,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形成全面开放融合的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紧紧围绕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扩大有效覆盖、转变拓展职能、建设网上科协、强化基层基础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学术、科普、智库“三轮”驱动发展新格局的重塑,实现国际化、信息化、协同化“三化”联动工作新流程的再造,实现外向拓展、纵横融合、网络活跃“三维”聚力组织新力量的重构,进一步推动形成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自律自励、淡泊名利的学术氛围,实现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能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联系广泛服务群众能力显著提升,为科协事业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步,到2035年,紧紧围绕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科协工作体系全面建成,科协组织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能力、创新文化引领能力、创新人才凝聚能力、科技社会化服务能力、科技人文交流合作能力全面提升,为科协组织的卓越贡献发展注满动能。

——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工作者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加坚定,党在科技界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牢固,科技工作者政治参与渠道更加通畅,利益诉求得到充分维护与发展。

——创新文化引领能力全面提升。理性质疑、求实求真、探索创新、包容失败的科学文化氛围基本形成,科技职业成为青少年的向往,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科技社团、科技期刊、学术会议,成为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和引领创新文化的重要力量,形成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20%。

——创新人才凝聚能力全面提升。扩大科协组织在科技工作者集中的机构(单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有效覆盖,科协组织奖励的国际影响力和导向作用充分显现,推动建立完善工程能力认证和国际互认体系,形成以业兴才、以才引才、以德聚才的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涵养的良好生态,科协组织在政、产、学、研、才、金、用等创新价值链中的桥接作用充分发挥。

——科技社会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建成专业性与跨界结合的柔性科技智库网络,成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力量,成为全球科技智库网络的重要枢纽,成为具有公信力和美誉度的权威咨询服务平台,成为深度参与科技制度设计和科技创新评价的独立力量。

——科技人文交流合作能力全面提升。中国科技界“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成为全球科技创新议题的重要发起者和对话交流的重要主场,成为全球科技治理规则制定的重要倡导者和组织者,实现“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全方位发展,成为国际科技组织总部的重要汇聚地。

第三步,到2050年,把中国科协建成与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卓越、赋能、创新、包容的科技工作者精神家园,成为世界主要枢纽科技组织,与社会各方戮力同心建成世界科技创新文化高地、全球高端创新人才中心、全球科学文化传播中心、全球高端科技智库中心、国际科技组织总部中心,为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强力支撑。

三、重大任务

紧紧围绕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核心关键,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对科协组织的使命要求,科协组织自身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强化重大任务和关键措施的部署。

(一)提升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能力

坚持科协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的政治属性,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建设贯穿科协事业改革发展全过程,增强科技工作者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1.全面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助力打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对科技事业的方针政策。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响应的快速反馈机制,实时精确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

2.加强科协组织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群团党的建设规律,彰显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建立健全党全面领导科协工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学会党的组织工作体系,推动学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发挥学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3.支持科技工作者政治参与。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布局、政策、法律法规的咨询。支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科技工作者积极参政议政。进一步推动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意见建议征询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完善重大科技政策面向科技社团的意见咨询机制,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

4.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创新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机制,准确把握变化趋势、思想动向和关切需求。协调和推动解决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帮助科技工作者通过正常渠道、合法途径,伸张利益诉求,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5.创新凝聚科技工作者方式。研究科研规律、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科协组织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工作规律。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主体地位,因人而异、尊重差异、宽容个性,让科技工作者在充分信任、平等交流、自我实现、价值认同中赢得内心认同、自觉融入大局。加强与科技工作者的业务联系、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用心用情把科技工作者感召、汇聚在党的周围。建设和发挥“智慧科协”信息平台作用,拓宽科协组织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渠道,改善服务品质。

(二)提升创新文化引领能力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倡学术民主,捍卫科学尊严,引领科技创新未来人才成长,孕育理性质疑、求实求真、探索创新、包容失败的科学文化传统。

6.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以人民为中心,编制面向2035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全民科学素质规划纲要。创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建立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的评价体系,形成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建立完善新时代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培养一批科普专家,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建立完善科普应急反应机制,加强公众与科学家、专家的互动与对话交流,促进公众对科学、技术、工程等的理解,增强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与认同。创新农业农村科普,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普科幻创作和科普产业发展,建立完善智能泛在的科普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造科学传播产品的生产和集散中心。推进科学与文化的融合发展,组织开展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合作,贡献中国科学传播智慧。

7.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推动完善同行评议的学术评价体系,倡导直面问题、大胆质疑的学术民主,百家争鸣、海纳百川的学术文化,形成爱国奉献、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的科学家职业行为自觉。持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青年学生恪守学术道德和科学伦理,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8.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中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院所、进企业活动,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弘扬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广泛宣传表彰爱国报国、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塑造科技界的模范先锋,展现无私奉献的胸怀与担当,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激发报国之志。

9.激发青少年科学梦想。开展校内外融合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激励青少年树立科学梦想。推动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好贯穿教育全过程,培育青少年科学思维习惯,提高青少年对周围世界的科学认知和创新实践能力。推动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和科普场馆等面向青少年开放,建立完善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拓展青少年体验和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平台和渠道。

10.建立完善科学共同体自律功能。探索建立以学术机构(团队)以及领域(行业)、区域等为对象的创新环境社会评价,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创新环境的跟踪评价和发布,促进创新环境的改善。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自律自净功能,引导各级学会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制定、诚信教育引导、诚信案件调查认定、科研诚信理论研究等工作,实现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净化。

11.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瞄准学科前沿、学科交叉领域,聚焦科技产业发展重点关键领域,搭建系列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发起重大议题,发布世界科技前沿进展,预测学科发展趋势。推动学术交流活动方式创新,提高学术交流质量,支持推动学会发起主办或承办国际高端学术会议。建设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组织开展前沿成果、科技信息、科学文化等传播和交流活动,建成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发布传播之地,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展示交流之地,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之地。

12.推动建立科技期刊分类评价体系。把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学普及等不同类型科技期刊的功能定位,发挥学会的学术优势,按照不同学科领域特点,推动建立科技期刊分类评价标准,引导国内科技期刊坚持以价值导向办刊。探索分领域发布自然科学类高质量学术期刊分级目录,在全球遴选认定和应用推广,推动国内外、中英文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引导期刊专注提升学术水平,引导优秀科研成果在高质量期刊首发。

(三)提升创新人才凝聚能力

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接长手臂,着力扩大有效覆盖、转变拓展职能、建设网上科协、强化基层基础,做大做强学会,拓宽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渠道,实现创新创造价值。

13.促进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开展创新人才成长和流动规律研究,开展创新领军人才合作交流活动。推动建立国内工程能力认证评价标准及认证体系,不断拓展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资格互认协议范围,积极在国际工程联盟中推送我国工程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推动设立具有广泛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奖励表彰。开展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行动、中外青年科技人才交流。

14.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和流动。推动建立完善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激励机制,激发科学家激情,让各类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鼓励引导科技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广泛宣传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加强海外科技人才的联系联络。加强与国际科技组织的交流合作,吸引发展中国家科学家、青年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合作交流。推动建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开展科技人才政策评估,开展科技人才的数据交互、认定评价、宣介引荐。

15.推动建立赋能创新协同组织。围绕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建立完善创新协同联合体、跨学科联合体、跨产业联合体、跨学会联合体等赋能创新协同组织。推动形成政、产、学、研、才、金、用等科技创新价值链,汇聚创新资源、连接创新价值、对接社会资本,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

(四)提升科技社会化服务能力

服务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实时回应社会关注焦点,承接政府转移社会职能和服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开展科技类社会化服务,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6.建立柔性科技智库网络。筹建并发挥中国科技战略委员会作用,以中国科技峰会为平台,构筑中国科技智库旗舰,调动国内外智库资源,围绕人类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问题,发起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打造科协组织高端智库的服务产品。充分发挥各级学会学科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优势,推动专业智库建设,鼓励地方科协加强区域智库基地建设。与一流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组织、科技智库建立伙伴关系,推动建立科技智库联盟。

17.开展重大科学决策咨询。紧扣世界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聚焦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组织开展战略咨询研究,研判重大发展趋势,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主意提建议,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开展党和国家重大政策落实的第三方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专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18.正确引导社会话题。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卫生健康、食品安全等民生话题,组织科技工作者,通过解读、讨论、对话等方式释疑解惑。建立应对引导社会关注话题的科协组织迅捷反应机制,有效组织科技工作者主动发起、积极参与有关社会关注的重大话题讨论。

19.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组织全国学会与地方科协,深度参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创新发展,支持北京、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深度参与科技创新引领、技术经济融合、社会公共服务,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活力,提升科协系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中国科协与地方党委政府开展高层次、全方位、机制化的战略合作,为区域发展引入创新资源,增强区域发展内生活力和发展均衡性。

20.开展专业性社会化服务。推动学会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科技类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方,开展科技评估、工程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认定、技术标准研制、国家科技奖励推荐等工作。发挥联系广泛、专业化程度高、社会信誉好等科技社团优势,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链条的科技中介服务,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五)提升科技人文交流合作能力

开展民间国际科技交流,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发展全球科技伙伴关系,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

21.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拓展民间国际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渠道,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围绕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主线,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规则制定、议程设置、舆论宣传、统筹协调,积极参与引领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改革。加强国际组织任职后备人选的推选和培养。

22.支持发起国际科学计划。鼓励支持我国科学家主动设置、积极参与、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23.开展“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建立完善“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高层科学家对话机制,拓宽科技人文领域合作渠道,建立多边、双边合作机制。开展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行动,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技术含量。开展与重要对口组织深度对接,推动伙伴关系深入发展,实现重点国别对口组织对接的全覆盖。

24.推动国际科技组织总部中心建设。大力支持和推动在华建立国际科技组织,聚焦前沿新兴交叉学科领域,运用国际规则,吸引国际同行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引导新建国际科技组织来华登记并设立总部,积极争取国际科技组织或分支机构来华设立总部或秘书处,为国际科技组织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和条件。

四、保障措施

本规划纲要是新时代科协组织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全国科协系统必须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实施,确保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中国科协规划纲要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动科协系统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研究决策和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指导督导科协系统规划纲要实施工作落实。中国科协将对本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和分工,纳入工作考核体系。

(二)制定学会发展规划。各全国学会要在本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加强组织领导,充分结合本学科、本行业、本领域特点,研究制定本学会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序推动新时代学会创新发展,以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学会组织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能力。

(三)制定地方科协发展规划。各级科协要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科协组织发展规划,做好与相关区域、行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积极争取把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规划计划,统筹协调落实。

(四)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加强科协基层基础建设,推动解决基层科协组织缺编制、缺经费、缺办公场所、缺工作人员等“四缺”问题,推动建设完善网上科协。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园区)、乡镇(街道)科协组织建设。推动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型研发机构等中建立科协组织。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服务向全产业链、协同精准、现代信息化转型升级。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制定科协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开展培训教育,提升科协系统干部的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水平。推进学会秘书处实体化、秘书长职业化,推动改善学会工作条件和待遇。

(六)加强条件保障规划纲要实施与规划、计划、年度工作和预算等有机衔接,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推动制定完善支持学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承接政府转移社会公共服务职能,鼓励支持兴办社会公益性事业,加强学会的监管和服务,强化规范和自律。推动制定完善支持科普设施建设、科普公共服务等保障政策,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有关要求,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推动逐步提高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推动完善科技期刊支持机制。建立完善以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为核心、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多元供给的支撑保障模式,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政府市场两种机制,创新科协组织保障方式和机制,增强科协组织发展活力和支撑保障水平。

(七)加强实施接续。规划纲要作为科协组织超长期的事业发展战略部署和安排,做好实施的接续衔接。与本规划纲要配套制定的《中国科协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见附件),是规划纲要前三年的实施方案,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的后续行动方案。今后与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每五年制定阶段性的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同时,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每五年评估两次。

附件:中国科协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中国科协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步走”战略部署,提出第一步到2020年即建党一百年时,要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群团改革的决策部署,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科协组织的生动实践,在对中国科协“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基础上,制定本行动计划,作为《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前三年的实施方案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的后续行动方案。

一、发展背景和形势

“十三五”时期以来,全国科协系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扎实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以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坚持以科协系统深化改革为动力,认真履行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一是政治引领政治吸纳作用进一步增强,科协系统积极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强化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引领广大科技人员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中央权威。二是全面实施《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取得初步成效,突出问题导向,在扩大有效覆盖、转变拓展职能、建设网上科协、强化基层基础、提升组织活力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三是学术创新服务引领力明显增强,学术交流迈向高端化品牌化,科技期刊国际化取得新进展,促进学科集群发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创新资源精准匹配等取得初步成效。四是科普公共服务支撑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初步建成,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学营活动等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五是国际民间科技人文交流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科协成功转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我国一批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海智计划等取得新成效。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对标新时代科协组织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以及《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科协组织还存在群众组织力不足、创新力不足、引领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必须谋求新时代科协组织发展新战略、践行新作为,形成科协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科协系统改革,始终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中心,着力扩大有效覆盖,着力转变拓展职能,着力建设网上群团,着力强化基层基础,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实现学术、科普、智库“三轮”驱动发展新格局的重塑,实现国际化、信息化、协同化“三化”联动工作新流程的再造,实现外向拓展、纵横融合、网络活跃“三维”聚力组织新力量的重构,为科协事业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功立业。

(二)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科协组织发展格局重塑、流程再造、组织重构,进一步推动形成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自律自励、淡泊名利的学术氛围,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能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联系广泛服务群众能力全面提升。

——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能力明显增强。党组织在科协组织的有效覆盖和组织活力明显提升,科学家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科协组织奖励的导向作用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尊崇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多元包容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科协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

——科协组织有效覆盖面明显扩大。全国学会、地方科协深化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科协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新成效,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特点优势进一步发挥。

——学术交流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学术交流活动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形成5-10个国际会议品牌,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学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组建一批赋能创新协同组织,在促进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促进技术与经济深度融合方面取得新成效。

——初步建成柔性科技智库网络。中国科技战略委员会和中国科技峰会作用充分展现,服务党和国家决策的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快速响应社会关注科技话题的反应机制,服务公众生产生活科学决策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与全球高水平科技智库的良性互动和伙伴关系。

——进一步形成社会参与、联合协作的大科普格局。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面深入实施,形成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的良好氛围,推动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进展,科普公共服务产品精准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在地区间、人群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推动实现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

——进一步形成对外民间科技交流新格局。科协组织国际科技人文交流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议题发起、对话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共享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程教育和工程能力认证等中国智慧的局面,推动国际科技组织总部落户中国取得初步成效。

——基本建成智慧科协服务体系。实现科普中国快速迭代,科普服务更加全面、精准、智能,新建完善学会学术信息化服务系统、网上科技工作者社交等平台,初步建成智慧科协“中央厨房”,初步实现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开放。

三、实施凝心聚力工程

加强科协系统党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动员能力,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行,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园。

1.开展“智慧党建”行动。推进科协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利用“智慧党建”平台,持续推进“互联网+党建”深度融合。健全学会理事会、分支机构、办事机构党组织,稳步提高学会党建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持续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充分发挥学会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

2.开展群众组织力提升行动。举办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选树一批科技楷模。开展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3+1”试点,吸纳医院院长、中小学校长、农技站站长等进入县乡镇科协兼职挂职。开展全国学会综合能力评估,引导学会完善优化服务创新发展的工作机制。推动高校、企业(园区)、科研院所、乡镇(街道)科协组织建设,推动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科协组织。开展中国科协与省级政府、中央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等省会、部会、院会合作,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发展,与省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紧密协同的合作机制。

3.开展科协奖励提升行动。加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成长规律研究。评颁全国杰出工程师奖,联合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共同开展评颁全国创新争先奖。调整中国青年科技奖定位、内容,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颁发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参与“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评选,推荐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入选者参与“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评选。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选拔32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稳定资助培养。扩大实施优秀中外青年科技人才短期交流项目,举办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会。

4.开展科学精神弘扬行动。推动出台并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为载体,在科技界全面兴起“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热潮,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编印《爱国奋斗精神学习读本》,讲好领袖关心关爱知识分子的故事,讲好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故事,激励广大知识分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与北京大学联合成立科学文化研究院,推动科技与文化交叉融合。扩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引、藏、展、研、宣”综合功能,打造一批科技人物宣传精品力作,推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建设。深入实施“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探索开展“追梦身影”——新时代创新先锋宣传工程,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名片,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讴歌新时代最美科技人物,润物无声强化宣传时、度、效。建设科技人物宣传资料库和宣传产品“中央厨房”,面向社会开放中国科协会史展陈。

5.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行动。统筹指导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体系建设,每年举办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专题研究班、研究生导师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专题培训活动等,举办新当选院士研修班专题交流活动。编制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系列教材和动漫产品,为推进宣讲教育纳入学生培养体系和教师、科技工作者职业培训体系提供教材保障。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展示我国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成果,积极参与国际科研行为规范和科研诚信规范的研究制定。

四、实施学术引领工程

深化学会改革,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倡导学术民主,促进创新协同,促进经济技术融合,引领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

6.打造高端学术产品和品牌。发起或联合举办生命科学、机器人、交通运输等世界系列学术大会,在前沿大学科交叉融合领域以及国家战略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形成示范品牌。进一步将中国科协年会打造成为中国科协“发声、发力、发布”的高端国际平台。推出百个特色鲜明的学会示范性会议,建立中国科协学术会议质量评估制度,扩大中国科协学术会议品牌核心竞争力。组织年度科技前沿热点综述,发布学科进展,面向2050年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持续发布“引领世界科学的前沿科学问题、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工程技术难题”。

7.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牵引,推动完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支撑体系,分梯次建设优秀科技期刊,重点支持有潜力的优秀期刊进入世界同领域顶级期刊行列,形成世界一流期刊建设方阵。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推动建设科技期刊基础数据集成平台。

8.推动建设国际一流科技社团。深入推进全国学会改革,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全国学会综合能力评估,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培育世界顶级科技期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会奖励品牌,制定国际化的技术标准,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产学研服务模式,提供高质量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等。

9.推动建设赋能创新协同组织。围绕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建立完善一批创新协同联盟、跨学科联合体、跨产业联合体、跨学会联合体等赋能创新协同组织,围绕技术成果转化,构建创新链,对接资本链,开展示范应用和引导,搭建众创空间,参与国际合作,抱团出海,推动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保障体系。扩大与港澳台青年交流规模,搭建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及学术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与港澳台新兴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

10.促进技术与经济深度融合。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创新推动作用,培养企业急需的一线人才,培育企业创新生态,助力企业高端化转型。促进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继续承办好全国双创活动周和“创响中国”系列巡回展示,评选“颠覆性创新百强榜”,举办“世界创意创新日”和海外双创周活动。

五、实施智汇中国工程

建设柔性科技智库网络,搭建决策咨询平台,服务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焦点,参与国际科技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1.加强柔性科技智库网络建设。依托学会建设一批专业科技智库,依托地方科协建设一批区域科技智库研究基地,开展第三方评估,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体系。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科技组织、科技智库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交流合作机制,开展联合研究,支持我国科学家与世界高手同台切磋。

12.举办中国科技峰会系列活动。举办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文化、青年等系列专题峰会,举办全球科技智库高峰论坛、国际创新战略与科技政策论坛等,设置科技重大议题,提出促进科技创新、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挑战、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政策建议。举办中国科技战略委员会系列活动,邀请知名科技战略专家设置热点科技议题展开讨论,打造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科技战略思想平台。

13.开展技术预见研究计划。围绕科技产业前沿领域,实施技术预见研究计划,定期形成面向未来、面向产业的智库成果,报送科技前沿动态信息,研判典型领域的技术发展演化趋势和前沿热点,预测新学科生长点,分析生长机制并提出对策建议。

14.开发和应用科技智库成果。推进中国科协重大调研课题研究,及时形成重大决策咨询成果。根据重大决策咨询成果的内容特点和质量水平,改进和丰富成果上报或公开发布方式。提高《科技界情况》《科技工作者建议》等智库产品的成果质量,提高报送效率。建立完善新的成果报送渠道。

六、实施科普品牌工程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激发青少年科学梦想,形成联合协作科普格局,促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15.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共建机制,落实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和国家总体规划以及相关工作的衔接,推动与有关部门和各地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强化政策、经费、人才等保障。加强科普理论研究,建立完善新时代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研究编制面向2035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全民科学素质规划纲要。开展全国科普日等主题科普活动,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的科学热点问题。推进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加强科普人员继续教育,加强科普志愿者培训和指导服务。促进科普产品研发与创新,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科幻创作和交流活动,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与产品交易。

16.开展现代科技馆体系创新行动。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实体科技馆为依托和基础,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为拓展和延伸,辐射基层科普设施的现代科技馆体系。推动实体科技馆建设,加强对新建科技馆的支持,推动中西部地区和地市级科技馆的建设,推动建设和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专题科技馆和行业科技馆。加强各地科技馆的科普展品研发力度、展教活动服务水平和科普影视创作能力,促进实体科技馆与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联动协作。建设智慧科技馆,全面提升展览展品、教育活动、观众服务和管理运行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场馆的智能化管理和公众的个性化服务。重塑中国数字科技馆,努力建设成为科技馆体系运行管理和资源共享的枢纽以及示范性交互型学习体验中心。建设完善流动科普设施,加大流动科普设施配发力度和服务范围,提升流动科普设施专题化和特色化展教资源开发和服务水平。到2020年中国流动科技馆的保有量达到300套,科普大篷车的保有量达到1500辆,服务基本覆盖全国未建科技馆地区的所有乡镇;农村中学科技馆建成1000所。完善科技馆建设标准等行业国家标准体系以及相关标准规范,开展科技馆评级与分级评估,加强科技馆免费开放工作考核。

17.开展科技后备人才培养促进行动。扩大和提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学营、中学生英才计划、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等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探索建立科技后备人才发现、培养、跟踪机制。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机构面向青少年开放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设施,把科协青少年科技活动贯穿到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各阶段,巩固科学课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课程的地位。办好港澳台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做好港澳台学生参加高校科学营的服务工作,做好港澳台学生参加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等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体系、政策、方式、内容等研究,建立一批国家级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推进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完善国家、省级和基层三级培训体系。

18.开展学术资源科普化行动。推动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面向社会公众及时传播,依托学会组织引导科技工作者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组织支持优秀科学家、工程师深入基层开展科普活动。加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举办科学传播权威发布活动,到2020年80%以上全国学会建有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受聘科学传播专家超过1万人。推进建立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良性互动机制,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成效和创新主体科普服务评价,推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重大工程项目等的科普效果评估,推进将科普纳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重大工程项目等的目标任务,推动将科普纳入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成果评价指标。

19.开展科普服务乡村振兴计划。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通过加强乡村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培训、农民科学素质网络信息化建设、三农科普资源建设等方式,优化政策供给,全方位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信息员队伍建设,建设完善科普中国e站等基层科普新阵地,将优质科普信息精准落地传播。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推动科普资源向科普服务薄弱地区和乡村倾斜,持续开展科普助力精准扶贫、科普援藏援疆、“智爱妈妈”和“智慧蓝领”行动。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技术服务主体合作与联合,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由技术示范推广型向全产业链服务型、由封闭粗放的服务方式向协同精准的服务方式、由传统服务手段向现代信息化服务手段的转型升级,打造全产业链运营模式,推动协会依靠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建立现代化“农技协+企业”发展模式,引领当地农业产业聚合发展。建立健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培训、认证、扶持体系,全面提升协会领办人、技术骨干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

七、实施科技外交助力工程

开展民间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形成深度融合、互利合作的对外民间科技交流新格局。

20.开展科技人文交流项目。探索推动海外合作设立非实体性科学中心,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合作研究。支持我国科学家担任重要国际组织领导职务,推动更广泛、更高水平地参与国际组织决策和管理。鼓励在华发起国际组织,吸引国际组织总部及秘书处在华落户,开拓国际组织联盟国际项目。配合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工程能力、科技产业、科普共享、人才培训、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的项目合作。搭建国际民间科技交流全球伙伴关系合作平台,开展高层互访、举办双边活动、签署合作协议、设立双边项目等。建立完善对话机制,开展双边科学家高层对话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带动项目实施。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通过发展和建立海智工作基地,在条件成熟的城市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开展柔性引智工作,打造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促进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

21.开展中国方案共享计划。建立完善国内工程能力认证评价标准及认证体系,探索解决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海外从业资格问题及工程师国际流动瓶颈等问题。发挥我国作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的作用,在国际工程联盟中推送我国工程师,拓宽与其他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互认协议的联系渠道。开展双边互认试点和多边互认谈判工作,促使中国工程能力评价标准与国际主要通行标准实质等效,逐步实现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通过联合国咨商专委会汇聚科学家在联合国系统以非政府组织的身份开展活动,主动承办相关重点领域的分论坛或展览活动。

22.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国际拓展计划。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国际论坛,举办“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等活动,建立“一带一路”青少年科技人文教育交流机制。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等重大竞赛活动的国际化,丰富竞赛活动内容和形式,完善规则,扩大参赛国家和地区规模,办成国际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和科技教育者的嘉年华。规范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监督管理工作,做好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选拔、培训及组队参赛工作,办好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樱花计划等重点国际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

23.开展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系列活动。举办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全球共性问题,推动形成世界公众科学素质建设长效合作机制,发布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行动北京宣言,共享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有效模式和经验,呼吁全球高度重视公众科学素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筹划发起建立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组织。推动建立科学传播领域全球性、综合性、高层次的交流合作机制,推动搭建全球科学文化传播平台、建立全球传播数字网络,举办国际科普作品大赛,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普场馆联盟、开展科普大篷车等服务活动。

八、实施智慧科协建设工程

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建设网上群团的智慧科协,接长手臂,增加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节点”,增强智慧服务能力。

24.实施科普信息化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推进优质科普内容生产汇聚和传播服务。运用电视媒体、科普游戏等手段创新科普内容表达方式,采用新闻导入、科学解读等方式,围绕重大科学事件、突发事件等及时发声。建立科普中国联盟,汇聚科普产学研用商机构(单位),链接联盟各成员节点和数据,建立科普中国认证评估机制,探索设立高层次科普中国传播奖项,推动科普行业政策规划制定和落地实施。

25.建设学会学术信息化服务系统。搭建开放共享的学术资源服务新平台,构建汇聚各类学会学术资源,集会议、期刊、图书、教育等为一体的中国学术知识系统。搭建科技工作者网上社交圈平台,构建科研社交、学术成长、参与社会治理的中国学术交流系统。搭建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仪器设备共享、创新创意共享、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专家预约等服务,构建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的绿色开源共享平台。搭建科协系统一体化协同工作平台,以数据为核心整合管理流程,构建智慧科协与智慧学会一体化工作格局,构建大学术、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科协学术交流系统,实现学术资源找得到、用得着、智慧精准的服务目标。

26.建设智慧科协“中央厨房”。研究制定完善智慧科协建设标准规范,按照统一标准,桥接科普信息化、学术信息化、科协办公系统、科协党建信息化等平台,建设完善大科协大资源大数据的智慧科协体系。基本建成资源汇聚、融合共享、安全可靠的智慧科协数据中心,加强人才成长、学科发展、智库建设等数据分析,实现数据资源的有效汇聚和特色服务。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安全稳定、智能服务的协同工作平台,实现科协系统上下贯通、左右互通、网络畅通、信息联通。

27.创新智慧科协产品和服务模式。建立完善智慧科协双引擎驱动的建设运营体制机制,强化信息是科协治理和发展依据的理念,实现从小数据到大数据、从大数据到组织资源的转变,从小程序起步,直接上应用,逆袭做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学术、科普工作软实力,提升知识交流效率和创造新价值,通过跨界融合挖掘科协系统优势。采用集中部署、分级应用的方式,用“定制应用+应用商店”的生态服务模式,完善“小程序”与大平台的融合,实现业务应用层面“小程序”式的即插即用、共建共享。坚持智慧科协建设运营公益性与市场化有机结合,实现业务管理部门牵头建设、提出需求,技术服务单位提供技术支撑、制定标准、安全运维、数据挖掘和服务,企业商业化运维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互联网动员机制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网上科协建设,探索智慧科协持续发展的市场运营模式。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国科协系统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对标本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各自科协及学会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规划、计划及工作安排,确保中央对科协组织的各项部署要求落实到位。中国科协将本行动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机关部门和直属单位,明确责任部门(单位)和进度安排,制定年度和阶段实施计划。

(二)深化科协系统改革。各级科协及学会要深化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扎实推行各项改革,要切实解决重业务活动、轻政治思想引领等问题,强化科协组织党的建设,增强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能力。要切实解决与科技工作者联系不亲、不紧等问题,扩大组织有效覆盖,增强联系服务能力。要切实解决缺编、缺经费、缺办公场所、缺工作人员等“四缺”现象,积极争取党委和各方支持,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将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要切实解决学会凝聚力不够、活力不强、组织松散等问题,以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现代化为突破口,推进创新组织方式,加大对学会改革工作的支持指导力度,做大做强学会,切实增强对科技工作者组织服务能力。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各级科协及学会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作风建设,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各级科协及学会干部落实规划各项任务的执行力。推进学会秘书处实体化、秘书长职业化、学会干部国际化等改革。

(四)加强条件建设和评估。各级科协组织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政府市场两种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支撑保障机制。推动制定完善支持学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承接政府转移社会公共服务职能,鼓励支持兴办社会公益性事业,加强学会的监管和服务,强化规范和自律。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推动逐步提高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对本行动计划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和分工,并对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和三年终期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工作绩效和干部评价考核。

http://www.cast.org.cn/art/2019/1/4/art_79_85036.html